八国翻拍!爱惨了这群18岁少年的青春
❤我们只活一次,以爱开始,以爱结束❤
性、早恋、宗教、死亡、疾病等等,这些词汇为何会被“敏感”修饰呢?
所谓“敏感话题”之所以被称为“敏感”,是因为我们从未正面深入了解过,我们似乎对这些话题避之不及,抱着“到时候你就明白了”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影视剧也寥寥无几,更不用提学校授课。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我们总在反思在校园里我们真正获得了什么?是抽象的课本知识,还是一次扩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机会?
想必大家最近在微博上关注到了一个话题:“当我们谈性色变时,国外的校园剧在拍什么?”
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部将以上“敏感话题”集于一身的挪威神仙校园剧。
《羞耻》
如果只能让我推荐一部校园剧,我会脱口而出《羞耻》!!!
想什么呢?!我才不是耻于开口,而是这部剧的剧名就是《羞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爱情、救赎和成长的挪威电视剧——《羞耻(skam)》(这部剧也有法国版,里面的演员也超级帅)。
剧中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闪烁着一个命题——“Alt er love”(一切都是爱),以爱开始,以爱结束。
这绝对不是一部凭空幻想的高中生们谈情说爱的故事,而是编剧通过采访两千多名挪威青少年,从而打造的一部将挪威18岁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记录册”。
爱情、友情、救赎、苦难、性别、宗教、疾病、战争、成长、包容等许多敏感而令人深思的内容,它都囊入其中。
尤其是第三季兼任导演和编剧的尤莉娅·安德姆,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手法,揭开伤疤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入剧中,造就了观众心中最封神的《羞耻Ⅲ》。
除了出色的BGM和多元的内容,演员们的演技也非常出色。
小天使伊萨克的扮演者塔利亚·桑德维克·莫尔当年才17岁,这是他第一次演戏,但在第三季中以天然的表演和呆萌的外表圈粉无数。难怪网友们打趣道:看《羞耻》的顺序32134222233333。
网友评论说:“挪威版《羞耻》带给观众太多的感动,心跳与美好,它让人们更关注身边的人,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群体的感受,让人相信奇迹的存在。”
来自恐惧的偏见与被遗忘的尊重
“世人有着同样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必承受他人的非议,被亵渎、被批判、被嘲笑。”
面对一些所谓“特殊”事物时,我们心中总会响起一种盲目且自信的声音——偏见,而这些特殊事物往往都是我们未曾真正了解过。
对性少数群体、异性、异教、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偏见;对不同性格、不同审美、不同生活方式的偏见;对生理、心理疾病的偏见……
当伊萨克对帅气迷人的埃文产生好感,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时,伊萨克因怕被别人嘲笑与孤立,刻意在朋友们面前谈同性恋,并试图用“我不是那种人”来划清界线。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令他感到迷茫、羞耻与厌恶,他极力地掩饰自己的性取向,并为此深感焦虑。
每当他试图划清界线逃离时,总会被一次次地拉回现实——他的朋友们觉得不同性取向的人很正常,反而觉得他歧视性少数群体,不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现实生活中此类情景很常见,一谈到性少数群体,许多人下意识地联想到一些夸张的网文、营销号视频和电视剧,给这个群体贴上“非正常”“乱”的标签,但谁又真正了解过这群人呢?
伊萨克发现,原来一直较真、存在偏见的人是他自己,最终伊萨克向朋友们坦白了他的性取向。
Love is love,我们相爱,便是道德。
后来伊萨克知道了埃文有躁郁症,不了解躁郁症的伊萨克以为躁郁症就是发疯,觉得躁郁症患者无法正常处理自己的感情。
但伊萨克的朋友马格努斯听到埃文是躁郁症患者时,很平静、轻松地讲述他妈妈也有躁郁症以及他妈妈的一些疯狂趣事,告诉伊萨克躁郁症并不是失去思考能力,而是患者的情绪间断性处于两个极端——兴奋和抑郁,并让他去跟埃文交流,而不是相信其他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偏见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
在一次校园群殴事件之后,诺拉觉得威廉属于认为“世界是由暴力和战争所支配”的那一类人,觉得他暴力、无可救药。
但是萨纳很淡定地说:“他用瓶子砸那个人的原因不是他有你所说的那种观念,而是他当时很害怕、很生气。
战争不是因为暴力才爆发的,而是因为误解和偏见。如果你希望世界和平,你就要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你要接受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世界观,你不能相信每个人都能判断是非。
如果你甚至都没有试着去理解你爱的人,那么我会代表整个世界为你感到可惜。”
诺拉听到之后若有所思,于是决定深入了解威廉。
有多少人被萨纳的这段话震撼到,并意识到了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第一,剧组实现了每个角色的“去标签化”,他们打破了笼统且确切的人物塑造和性格描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并非绝对的非黑即白。
诺拉本身是一个拥有超然理性的学霸,但是在上述情景中可以看出诺拉与平时塑造的形象之间的偏差。
我们无法避免自己潜意识以及自身经历带来的偏见,偏见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相对的,而是共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倾听周遭的声音,不是非要接受,而是试图理解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第二,“多元性”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熠熠生辉,并不相互矛盾,也并不会限制其个人发展。我们似乎都对偏见抱有偏见,以为偏见是消极的,因而忘了打破偏见以及打破偏见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有多么显著的作用。
我们并非完美无缺,正因如此,我们每个阶段的挫折与成长使我们更加鲜活。
或许你的岛屿欢迎我
“每个人都是一座岛,通往其他岛屿的唯一桥梁,就是语言。如果不交流,我们就成了孤岛,一个人独自面对所有事情是困难的。”
就像伊萨克和诺拉,他们多么幸运拥有了突破枷锁,打破偏见,拥抱自己所爱之人的机会——敞开心扉。
若没有第一步,那你永远到不了你的目的地。迈出第一步其实并不难,总结为两个字——沟通。
剧中有一位关键人物——校医。从第一季到第四季,她始终在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沟通者。
这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通过人物之间的谈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当克里斯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朋友,没有尽到自己作为朋友的责任而自责时,校医跟她说:“你能这么想或许你已经做的很棒了,如果你还心存担忧,那么找你的朋友告诉她‘你很重要,如果你愿意我会倾听并在你的身旁’。”
当薇尔德因自己还是个处女而自卑时,校医告诉她真正的性并不是为了去做而做,性的前提是你能感受到爱;
当伊萨克试图找借口逃避自己的真实意愿而难受失眠时,校医告诉他为何不尝试把心结说出来,我们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就是通过语言来建立联系,彼此沟通。
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遇见“校医”,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校医”。
有些话比起埋藏在心底,更适合说给别人听。
你的恐惧、担忧、无能为力,你的喜悦、骄傲,你的爱与恨。一个人承受一切太困难,而你的身边一定会有一群朋友会接住你,拼好你的碎片。
真正的遗憾可能就是那些未说出口的话、未曾做过的事、未拉起的手和未迈出去的那一步。
萨纳明明知道因为宗教习俗的缘故,可能永远不会与心爱的男生有结果,但是她为了不留下遗憾还是勇敢地表达了爱意。
诺拉因遭受过性侵,对性一直很敏感与抗拒,也未曾向身边的任何人袒露过心思。但最终诺拉选择了与另一半沟通,成功跨过了这一坎。
在当下,过去和未来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发现人生是由一个个瞬间构成的,而这些瞬间都是在当下可获得的。
假如你说勇敢太过笼统,无所适从,那么请你在每一个犹豫的瞬间心中倒数五秒,做你脑海中浮现的那个最难的选择。
要不要告白,五秒倒计时,告白太难了!Bang! 去告白!
要不要跟我朋友说这件事,五秒倒计时,啊说不出口啊!Bang!去说!
要不要去报名这个活动、我还挺想试试的,五秒倒计时,会不会很麻烦啊!Bang! 去报名!
第一步很难,但先前的这一步会使你的视野更清晰,最重要的是,如果机会就在一步之遥呢?
恐惧虽会传播,但爱会蔓延
在许多观众心目中《羞耻》堪称一部史诗级的完美校园剧,除了一点——威廉可以把女神诺拉让给我吗?!(战歌响起!)
当年还有谁没有为女神诺拉和威廉的绝美爱情嘴咧得跟东非大裂谷似的?没有磕过小天使和E神 ?没有为霸气的大佬萨纳五体投地?没有与剧里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共情到一边哭一边笑?
最重要的一点是,难道你就没有一遍一遍地搜剧中的BGM,视为珍宝偷偷藏入囊中?还在狡辩?速速打开你的歌单,let me see see!
当初我想了想为什么剧名叫“羞耻”,看完四季我心中有了答案。
我们对自己真实的模样感到羞耻。与大众不同的性取向、内心原始的欲望、原生家庭、自身疾病、受伤留下的“伤疤”和狼狈的自己。
我们同样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羞耻:不信任自己的伴侣、因偏见伤害到他人和众多在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错误。
剧中的每个角色并非都完美无缺,他们内心存在的偏见与厌恶都是有源头的。但重要的是,他们最终都捅破了属于他们那个阶段的羞耻,直面自己的“黑暗面”,寻找解决办法,慢慢变得更加松弛、自信与透彻。
《羞耻》告诉我们,世界是多样的,要抱着一颗宽容、理解的心与世界、与自己和解。
我们只活一次,以爱开始,以爱结束。
最后以第四季结尾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乱的世界里,就算你可能在某个瞬间会感觉无力坚持,但没有人是永远孤单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巨大混沌中的重要环节。
你今天所做的,都会对明天产生影响,很难准确地说出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影响,而且你也通常不能看出,它们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但你的一举一动带来的影响,都会在这场混沌中的某处停留。
恐惧会传播,但幸运的是,爱会蔓延。”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聊撩好书、疆来电台
版 主:祖路比亚、米合热阿依
作 者:依丽努尔
校 对:努尔扎代木
主 播:祖丽哈娅提
排 版:夏合娜孜·阿布都艾尼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