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三策,主公为何总与谋士相左?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谋士喜欢给主公出上中下三策,谋士普遍主推上策,而主公则往往选择下策。

譬如诸葛亮在刘备撤离新野的时候,上策是奇袭江陵(南郡),庞统在刘备西取巴蜀的时候,上策是奇袭成都。

结果刘备根本没有听这对卧龙凤雏的建议,两次都选择了稳扎稳打的下策。

500

年少时不懂事儿,觉得刘备不听这些谋士之言,是因为仁慈之心作祟,错过了逆天改命的机会,让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中道崩殂。

长大后经历多了才明白,刘备在赤壁之战时选择了下策,帮助他拿下了荆州,在入川之战时选择了下策,帮助他拿下了益州。

如果刘备听了卧龙凤雏的建议,一旦败了那就是满盘皆输。

500

作为一个优秀的谋士,他并不会出馊主意,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一定都具备可行性。

三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投资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上策是收益大风险大,下策是收益小风险小,中策则是风险与收益相平衡。

因此,对于上中下三策的选择,还是要看大家的屁股。

对于谋士来说,他只承担收益不承担风险,所以天生就喜欢选更为激进的上策,相反对于主公来说,收益他要与各方分享,但是风险却要独立承担,所以他们自然喜欢选更为稳妥的下策。

主公们喜欢选下策,是因为能够看到的主公,普遍已经过了需要选择“上策”的创业期,有地盘有军队的他们,再继续追求风险,承担投机失败的代价选上策,并非理智的决定。

相反,一旦谋士们需要为战败承担风险,用家族利益下场押注的时候,他们有时的选择会比下策还下策,甚至变成“投降派”或者“主和派”,譬如赤壁之战时东吴已经门阀化的顾陆朱张等大姓。

而主公们若是不需要承担战败的责任,上面还能有人给他们兜底,那么“上策”都无法满足他们的目标,他们只会极其张扬的选择选择“上上策”或者“上上上策”。

500

用现实中,喜欢上策的谋士,更类似于高盛中金这样的券商投行精英,帮助你搭建IPO的架构,投钱做数据和做业绩和上市规划,所谓的上策,就是未来他们能在你IPO的过程中赚一大把,失败了就去搞下一个项目。

喜欢下策的主公则对应任正非、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事业都是自己和兄弟们几十年打拼出来,只要他们还冷静,就不会把身家都压上去赌一把,而是老老实实的走下策,把企业慢慢的做大。

相反,像许家印和孙宏斌这样使用了大量金融杠杆的老板,更像是台前操盘的操盘精英,数万亿的负债也不必他一个人负责,所以他们更习惯于走激进的路线,通过All in来赌一把。

500

归根结底,选择上策或者下策,本质上是基于大家各自的屁股。

而且,屁股的变化,也会使得同一个人,对上下策的倾向发生变化。

诸葛亮前期喜欢搞奇谋上策,但后期执掌蜀汉政权,屁股从一介谋士变成了集团总裁,便也不会批准魏延奇袭子午谷的上策,而是选择带着大军出祁山的下策。

500

以最近俄罗斯动员为例,不同的策略也来源于不同的屁股。

下层的俄皇们,普遍支持的是“上策”国家总动员,百万大军武装起来后直接F2A过去;中层的俄军指挥官,普遍支持的是“中策”部分总动员,启动国家战争机器来碾压;上层的克林姆林宫精英们,则是普遍支持“下策”,希望战争尽可能的少影响经济与政治。

就在9月20号,市场上普遍以为俄罗斯选择的是中策,即与乌克兰接壤的几个州,加上克里米亚和加里宁格勒进行部分总动员。(包括我当时也这么认为,结果看走眼了)普京和国防部长把讲话推迟一天,变成了“下策”,只动员部分预备役,并没有让国家进入战争状态。

虽然站在场外谋士的角度,普遍会觉得俄罗斯拉胯和扶不上墙,质疑其都快把脖子右拧的荣耀丢光了。

500

但基于屁股的角度,无论是“上策”的总动员,还是中策的部分总动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中底层的精英获得逆天改命的机会,让克林姆林宫的决策精英们在金融和政治动荡中遭受不可知的严重损失。

所以呢,对于上中下策之间的选择,也不必过分纠结,毕竟,专业参谋们算的是军事账,而克林姆林宫算的是另一本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