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20年,对比一下国内外同学们的工作生活现状。

       本人70后,专业是建筑设计,大学同班同学共约30人。毕业后到2000年左右,陆续有十几个同学移民外国。目的地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美国。毕业至今已经二十几年,职业生涯过半,各自事业和生活也基本定型了。可以回顾和分析一下当年选择出国或留下来的利弊。

       先说说他们出国的原因,众所周知,97年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极度低迷,给初入社会的我们当头棒喝。毕业后基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我自己也3年换了好几份工作。广东沿海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近代就有出国谋生的传统,所以既然国内没有什么好工作和机会,就到外面看看吧,这是很自然的想法。当时出国的手续并不复杂,先去考个厨师或家政技工类的资格证,然后给几万中介费给劳务公司操作,劳务公司会在外国找一家公司写个招聘申请,就可以拿到工作签证了,到了外国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一直续签,居住满几年就可以申请绿卡了。

我分工作、生活两个方面来叙说同学们这20多年的人生变化。

      先说工作:外国不缺建筑师,而且基建和房地产都停滞了,出国的同学们自然也很难找到对口的建筑设计公司。开始几年只能从销售员,补习班老师等做起,但因为他们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后来也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某同学现在就专门为中国移民量身订做,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别墅。因为中外文化不同,外国别墅的材料、布局、装饰等等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这是细分的市场。随着来自中国移民的增多,这几年他们的生意挺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同学的发展一般,一直做打工人,但基本是能体面地生活下来了。后来也有几个同学耐不住工作的平淡无聊,拿了绿卡后回国工作,也算是搭上中国楼市发展的末班车。

      而国内的同学的工作生涯就精彩多了。虽然毕业时是中国经济的谷底,但成长在经济腾飞的黄金十年,中国的房地产是从2005年左右复苏,那年我们将近30岁,正是有经验有干劲的年龄,从25-45岁,整个黄金工作生涯和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这全球最大的资本浪潮里,见识了无数光怪陆离、跌宕起伏、纸醉金迷的人间百态。既有和底层工人在工地没日没夜奋战的经历,也有和亿万富豪打交道的奇闻逸事。那个年代,楼价还不高,楼盘想突围而出主要是靠出精品来吸引买家,所以设计师的作用很重要。现在就不同了,楼盘好不好卖,小区位置、楼盘营销的作用更直接,而大多数买家更关心自己够不够钱买,至于房子设计、小区环境,过得去就行了,而且发展商为了追求规模化生产,尽量统一所有楼盘设计标准,不做差异化,建筑设计师的作用就更低了。虽然建筑师的地位越来越低,但20年下来,有能力的同学还是有不错的职业人生,有的做到房地产公司的高管,设计院院长或设计公司老板等等。

       在生活方面:外国的同学收入高,同时缴税也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暴富或发达的机会也很少了,生活过得可以但也没多大上升空间。所以大家心态也平和。他们工作了20几年,基本买有别墅,同时假期多而且没有加班文化,平时周末游山玩水,长假期就到外国度假。看他们的朋友圈,基本各大洲都跑遍了,我们国内这些加班狗是挺羡慕的。

       国内的同学其实收入也不低,我估计在广深城区人均3套房应该是有的,还不算商业投资。但生活基本是和工作分不开,精神压力非常大。房地产最热的年代,大家基本都泡在工地或熬夜画图。我一个在一家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公司做老总的同学,几个月前去自驾游,毕业这么多年,我才第一次看到他去旅游这么久。一打听,原来是辞职了。

       总结一下。看了上面的介绍,估计大家会认为留在中国,工作发展会更好。其实和外国的同学聊天时也能发现他们明白这道理。但如果时间回到2000年,也不能说他们选择错,因为90年代末的经济真的相当不景气,入世前后大量国企倒闭,前景未明,出外看看也是一条出路。现在回想起来,出国的同学基本都是广州本地人,可能周边县市的同学觉得能在广深立足就是相当满意了。而广州的同学已经成长在大城市,更愿意去见识一下世界,就算过不下去再回广州也可以。但谁也想不到过后20年中国经济会谷底翻转这么厉害。现在国内同学的收入估计不比他们差。但从生活质量来说,他们还是比我们更青山绿水,更安逸自得。国外的同学40几岁就开始进入养老人生,我们国内的还在日夜拼搏。但人生没有假如,活在当下,继续努力。中国在变,外国也在变。再过20年,等我们都退休了,再写一篇终极人生对比的文章,不知结论又如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