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信息化战争下的作战新样式给我们的思考
信息化战争下的作战新样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1、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马岛之战到俄乌战争。信息化战争在世界公众的眼皮下都可以见到其演化和发展。南联盟击落美国超级战机和阿根二代战机击沉英国先进的的谢菲尔德号战舰都是利用对方雷达静默一瞬间发射导弹获得成功。而在越战和阿富汗,情况又是一种样式:集团式作战被山地和丛林游击战所取代:越南人和阿富汗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美国人不是遭遇“迷宫”就是峡谷荒漠。越南人和阿富汗人落后的通信手段恰恰成为美军侦搜的“盲区”。加上越南人和阿富汗人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的,转门以游击运动打伏击来消耗美军实力,这就使美军疲惫不堪。
乌克兰就不同了:散布各地的“眼线”(包括不穿军装的战斗人员、雇佣军以及北约和美国的“个体”准军事人员)散布在俄军四周。只要俄军空降部队一出动,电台甚至手机就可以直接链接到美国为乌军情报筹划的作战指挥系统(实际俄乌开战之前一年多,美国就为乌克兰布好了局),而乌军小股机动部队就能很快前,出形成合围,甚至狙击。典型的情况就是,俄军一开始实施空降作战每每遇到伏击,就说明俄军空降部队至少在半路上就被乌军情报跟踪掌握了空降的意图。此后俄军采用远程打击虽然有一定战果,但很少做到大量杀伤乌军主力的效果。直到最近的乌军重兵反击和俄军后撤,至少表明乌军兵力至少还有数万人的兵员。由于乌克兰很少集中使用兵力,所以使俄军的远程打击效果不明显。本来俄军应该汲取苏军在阿富汗的教训。
2、大兵团攻击中有关战争准备和进展,情报的获取和利用都显示了巨大的,甚至关键的作用。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有大兵团攻击,在俄乌之战中俄军也使用了大兵团作战。但两者结果差异明显:海湾战争中,美军大兵团奔袭一路上空中掩护和后勤补给非常成功,一路每个节点都是安全有序的实施,连士兵的情绪纾解都考虑到到了:现场视频显示,单兵人份补给连葡萄酒和香烟、扑克牌都有。弹药补充和车辆加油、维修井井有条(要不是有战地视频,人们很难相信战争的残酷性)。反观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就比较差了——连空中掩护都做不到全覆盖,这大概就是俄军长途奔袭中重装备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
其实,无人机的使用我们已经看到,即使在我国民用领域,各种不同规模的无人机(从单机到上千架次)集群操演都能看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3、长途奔袭和迂回包围是中国军队的战术强项,在红军时代和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中屡屡取得成功。原本乌军并不擅长这种打法,但在俄乌之战开始的俄军空降突击战中乌军倒是用的不错。原本空降作战是俄军的强项,为什么空降一落地就遭乌军围歼?原因无怪乎有二:一是乌军获得准确情报预先设伏,二是俄军空降计划没有考虑反伏击的部署——从一开始就要顾及到美国和北约“虽不出兵”,但情报和作战参谋和部署说完全有可能的。也就是说美国和北约早就在情报和战场指挥方面全面主导了乌军的作战(从媒体披露的俄军空降失败的现场可以见到气分辨率,足以看清被狙杀的人脸)。而俄军的劣势就反映在空降突击没有有效的“前沿侦察”保驾。空降开始前,如果俄军侦查发现乌军部署动向及时错开空降地点,那么乌军临时调动设伏地点也来不及了。这就是战前侦察和反侦察以及主攻和佯攻的——兵无常势,看谁更高一筹。总的感觉就是俄军虽有“势”,但耳目不聪。
4、我和当过兵的老同志也闲聊过,他们大多认为俄乌之战开始,俄军的确占上风,但作战样式老套,和毛主席的“不求一城一地得失”,重在“歼灭有生力量”的思路不一样。他们认为如果俄乌一开战,俄军断其后路(截断乌军补给,尤其是彻底截断美国和北约的装备进入乌克兰),即使雇佣兵能进来乌军也没有能力坚持几个月。他们认为普京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但从无人机的使用(比如俄罗斯向土耳其购买无人机),应该是俄军没有相应的战前准备。也就是说他们总的看法一是轻敌和准备不足,二是战略战术思想僵化。现在无人机作战样式很多,俄军没有充分利用。此后倒是美国看出端倪给了乌克兰一个制胜“法宝”。
总之,始终没有做到基本断其后路,没有聚歼有生力量是俄军的最大战略失误。事实上,直到现在,美国和北约提供的乌军的武器弹药补给的基数还是有保证的。否则就没有现在的“反攻”。
5、有人说,俄罗斯不该夺回克里米亚,这不对。没有克里米亚,俄罗斯黑海舰队连窝都没有——波罗的海沿岸大门洞开。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太重要了。
6、政治层面上讲,乌克兰的泽连斯基不懂政治,只会演戏。美国却恰恰看重了这一点——听使唤。而普京则相反:这个戏子给点硬的还会“为了乌克兰人民回心转意”老实过日子。而恰恰相反的是,没有政治定力的泽连斯基根本就不会算政治账。这一点,我的那些老同志一开始就看出门道:这人根本就不靠谱,你从他一开始的俄乌谈判就看出——谈成谈不成都没个数,普京太相信泽连斯基的话了。泽连斯基只会看“东家出的牌”。要不,泽连斯基对德国外长羞辱,对美国发牢骚而德国和美国都不当回事。美国其实心里一直有数:离了泽连斯基美国的买卖做不成。其实,普京遇到泽连斯基这个“二杆子”也头疼:说话办事翻来覆去的没谱。这一点从此前的中乌军工合作中的反复无常就可以看出端倪。
其实从欧洲大的方面来看,普京没有看错:俄罗斯面对北约东扩,没有退路。
7、最后说一下精准打击。反观俄乌之战开始近200天,尽管前期优势在俄军,但后来的战事就不那么乐观了。俄军既没有断掉乌军之后,集团进攻也没打到围歼的目标。也就是我们老同志所言:不合我军作战的常理。原本俄罗斯是有可能实现“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的结果的。
实际上,美国一直在研究总结世界历次战争的有关问题,对中国的游击战和抗战之后的国共大部分对决以及朝鲜战争战况都有详细的研究和总结。美国人在这些方面倒是秉持很务实的态度:这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生存法则。纵观美国二战之后至今介入的丛林战和山地战,尤其是分散小股作战,效果并不令其满意,即使少数精准打击成功,对整个战局的作用也不大。尤其是当对方不使用无线通信时美国和北约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无论是俄乌双方还是欧洲和北约,这盘棋还没下完。后面的事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不过,不管怎样的结果,各方都面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考量。
俄乌问题对我们的台海问题会有启发:台湾的邱毅教授去年在谈两岸共识的问题时说过:蔡英文的台独是不会停下来的,只要台独势力不死,两岸没有和平统一的可能。美国与台湾一直存在军事合作,别看美国表面上对台军售有一定限制,但在情报和兵棋推演上一直有密切合作,所以对台湾的空中防御,大陆还是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