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化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
【本文来自《没有媒体跟进吗?夏朝的存在似乎已经被官方确认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上古文化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禹贡九州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代表不了真实的夏禹时代,是战国时对华夏的理想划分,所以九州的说法前后并不一致,也是动态的。当然这个划分对后代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一直到清朝,还在寻找新的黄河源头和昆仑山所在地,目的也是为新的扩展寻找古老理论支撑,所以古代地名繁衍很厉害,全国各地都有相同地名水域名,令后人难以理解,甚至波及到了现在的海外,比如韩国及汉江,越南的太原,中亚的楚河等等。说明有贵族到过那里甚至统治过那些地方,把地名也带过去了。最初的相对位置与现在也相距甚远,比如河东、河西、河南、河北的概念也是变化的。夏禹时期黄河在河北省是南北走向,在天津北边的宁河入海,四海的概念也是随时代而变化。中国的概念是从周朝开始建立,据周鼎铭文,周朝定义周王城为中国。但是周王城与原来的夏商核心区距离较远,原来的夏商地区主要是太行山以东地区,周朝建立,洛阳以东的东部地区成了周朝的各个诸侯国,并不是核心统治区,也是西周最害怕造反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姬姓诸侯,也有外姓诸侯,原来的夏商贵族均被安置了诸侯国,夏朝贵族在杞国,商朝贵族在宋国。因为亲戚关系和对周王朝建立的贡献,原本东夷人(周朝将洛阳以东统称为东夷)的姜太公被封在东夷的核心区齐国,周公旦驻扎在洛阳监控东部地区与姜子牙遥相呼应,意图及时平息叛乱。
夏禹时期,黄河下游也就恰好是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古华北平原,这个地区比较早进入王朝社会。夏朝核心是济水地区,是后世齐国大地为核心,济齐不分,济的意思水是中间的一块整整齐齐的地方,夏禹时期,东部地区适宜人居住的都是水中央的平原丘陵地带,水连水,当代海拔25米以下的地区在夏朝时可能都是水面。比较高的地方就是泰山了,首领封禅泰山是最重要的礼仪。夏朝核心区的北方是幽燕肃慎红山文化区,有学者认为黄帝来自红山,自此南下来到华北平原,并在徐州分别与炎帝和蚩尤激战,将炎帝和蚩尤驱赶至淮海以南甚至荆楚吴越。夏朝南邻是良渚凌家滩文化区包括了江浙淮以及稍远的荆楚吴越,皆为后来周朝所说的东夷或南蛮地区。中间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认为是上古时期的涿鹿,经常发生战争。犹如淮海决战。
夏朝核心区当时的四海概念可能是:北海是白洋淀至渤海区域,西海是大陆泽,东海就是黄海,南海可能在安徽与山东之间的低洼地带,目前海拔在25米以下的地区。后世的四海概念迅速扩展,两汉时里海成了西海。
商朝建立后范围扩展到山东河北河南以及江浙淮,经常远征到华阳地区。
周朝建立后核心区是丰镐,统治范围为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带。江浙淮两湖地区算是与西周若即若离的南蛮楚国的势力范围。
战国时代周朝境内由秦先行统一,然后南北秦楚争霸秦汉统一全国。汉朝时把关中纳入核心统治区也是有道理,因为把原来的周秦地界治理好了就是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