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也是一个利益链条

【本文来自《夏日: “第三方评估”是如何认真走过场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第三方评估也是一个利益链条。

首先,行政机构。国家、省市一级的高层级公职人员,担任实际业务操作的人很少接触基层。即使下去轮岗,级别摆在那里,基本不可能当一个普通的被呼来唤去的小兵,他们对于社会运作更多停留在理论的认识。在年底制定一个很有可能一杆子捅到底的考核标准时,对于好、坏心里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哪些考核指标心里没底,自评吧又各个都是100分,因此“行政上要呈交一份评估报告”,主要就是年底绩效考核的打分依据——你看我们没有偏听偏信。对此,第二股力量浮现了出来。

第二,评估项目负责人。教育科研团队对基层工作其实也并不清楚,象牙塔并不比高高在上的省部更加接近基层。但是他们和行政机关的区别就是有时间、有人力、有课题,部分的还有动机。科研团队里的项目负责人,通过参与一些第三方评估项目,他们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爬到比较高的学界地位。在行政机构领导非专业出身的前提下,他们可以一定程度影响政策的走向,并且从标准制定当中获取巨大的利益。但是这些标准一定是接地气,符合基层实际的吗。只能说并不一定,要看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自己。

第三,评估人员。从文章看,稿主可能属于这类。拿到一个课题和基本的活动经费,细化这些不知所谓的指标,被一堆明察暗访搞得忙忙碌碌,看着的都是基层拿出来给你们看的材料,心里嘀咕就这能评估出个什么。是表演的还是真实的?已经来不及分辨,但是在繁忙之余也会说服自己心想:至少大家的标准都一样,是好时差总还是有些区别的。真正有效的评估,不打招呼、不表身份、不看台账,否则,到了有些地方就成了吃拿卡要,还不如不做。有的评估人员,还为了凸显自己的专业,鸡蛋挑骨头。其实基层不反感挑到骨头,但是反感挑不出来就硬找茬,还反感挑骨头挑不干净——这次找出2个问题,下次找出3个问题,再下次找出1个问题,翻来覆去地折腾。

第四,基层单位。不得不说有不少消息灵通的基层单位,对待第三方评估真是有一套。哪怕是暗访,都能知道暗访人员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全程盯梢,闭环管理,所到之处无不歌舞升平。你说形式主义吧,上级真的会拿来作为创建、考核、评估的依据,这样下来有多少领导敢于躺平?因此这样就只剩下一个版本答案:内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