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让我越来越厌恶(纯粹个人观点)

       

我本人是很喜欢看电影的,但主要还是以商业片为主,文艺片看的很少但也看过一些,或许我是个另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讨厌所谓的文艺片。现在的文艺片,多多少少都有些卖惨之嫌,文艺片,可能讲的是一个真实故事,可是又能有多真实呢?总不可能比纪录片真实吧?所以,除非是信息可靠的纪录片,不然在我眼里都是故事,既然都是故事,那我干嘛还要花钱跑到电影院里看一部让人看了心情不好,甚至有些郁闷的文艺片。而这些所谓的文艺片,有几部是大投资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在卖一个所谓的人性,社会等等的理念。我有那闲钱干嘛不去看一部看了能让我心情大好,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的电影?

在我眼里,文艺片就是个伪命名,电影,无论是从筹备,到制作,到发行,哪一样不和钱打交道,服装,道具,置景等,哪一样不花钱?摄影,剪辑,灯光师,剧本编辑等,哪一位不跟你伸手要钱?更别说演员(当然演员可以零片酬出演),导演这些人了。明明就是从钱堆里生出来的东西,偏偏要加上个文艺片的名字,让我恶心。从第一部电影诞生,就是收费观看的,就算再怎么称赞一部电影的文艺属性,本质上也改变不了他的商业属性。

还有文艺片里所谓描写的某个人的经历,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还有什么由此反映了什么人性,以及大环境怎样怎样的。我就想知道他到底反映了多大范围,无论是人性的范围还是环境的范围。通过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或者几家人的故事,就能反映全世界,全中国了?如果文艺片真的那么好,反映了这又反映了那,凸显了这又凸显了那,和老百姓走的有多么近,那应该是大卖才对啊,就算不是爆款,也应该是能大赚一笔,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的文艺片的除了所谓的艺术性,各方面都被商业片碾压呢(其实有些顶级商业片也具备不错的艺术性)?这说明文艺片不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心里预期,不符合大众审美,也不是大众需要的,说白了,就是你拍的文艺片不是大众想要的,就这么简单。那些拍文艺片的,我只能说活该你文艺片赔。

我期待的中国电影,是在商业上和艺术上的平衡,即在商业片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拔高升华,是的,基础一定是商业片,还得是成熟的商业电影工业体系。这两年的中国电影让我有不少的惊喜,《战狼2》,《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系列,《红海行动》,《无名之辈》,《白蛇:缘起》,《大圣归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其实都可以算作是合格的商业片,这些商业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基石,不是些在国外拿了奖的所谓的文艺片。

 中国,随着国力的日渐增强,表现中国人自信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在这里我其实是很可怜那些ptsd患者,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迎接他们的会是一个会让他们的内心无比煎熬的未来。如果不改变某些观念的话,他们的将来在电影这方面上会越来越痛苦,只能找一些同样的患者建个群啥的抱团取暖,翻个墙到国外努力寻找些许安慰。想到这些我就莫名的开心,看到那些给《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打一星的人,我反而会可怜他们,他们就像巨大的历史车轮下的蝼蚁,没有什么希望。

 像什么所谓的普世价值这种糊弄鬼的东西也就糊弄糊弄那些文艺青年,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人就是喜欢打仗,有人就是歧视同性恋,有人就是嫌贫爱富,大国就是压榨小国,有的国家就是不把某些国家的人当人看,这个世界很简单,弱肉强食。中国强大就应该向外输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输出我们的文化,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中国都应该在亚洲,至少是东亚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圈。亚洲国家从老百姓到政府都要认同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不认?没关系,我们就通过电影,音乐,电视等等让你们认同,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两代人不行就三代人,反正我们已经存续了五千年,也不在乎这一两百年的时间。

《流浪地球》只是个开始,就像中国的崛起一样,这都只是开始,我们将告诉世界,主要是以某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如果世界银行不按照我们的需求改革,我们就自己搞一个亚洲开发银行,如果WTO不按照我们的要求改革,我们就自己建立自贸区以及双边贸易协定,如果联合军演没有我们,我们就自己组一个上海合作组织,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我们迟早会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公正,合理,多元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会像《流浪地球》里演的那样,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在中国领导下的世界,我们是团结在一起的,每一个民族都能用自己的母语发声,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中国的领导下为自己的家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而这些贡献最终都会汇聚成全人类的贡献,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