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再谈疫情防控:政策要有一贯性、延续性、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

转自公众号“tuzhuxi”(id:chairmanrabbit)

关于COVID-19疫情问题,已经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

现在,在北上广深与朋友见面,每每都会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疫情防控政策,什么时候会调整放开?”

说说笔者的一些判断。

1)疫情政策的发展,与在特定时间点发生的政治活动或事件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大多人所关心的党代会和两会。原因是:这个决策本质上还是一个围绕公共卫生问题的决策,首先依赖的是公共卫生专家的专业考虑与判断。政治考量是不能逾越或凌驾专业判断的。当然:

a.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政治考量也很重要,帮助提供必要的输入,使得决策过程中将经济、社会、民生影响充分纳入

b.另外要看到,疫情防控政策是一定会有高度的延续性的,政策延续性的效应、影响会远远高于换届或人事更替的效应。在这种重大公共政策问题上,政策的一贯性、延续性、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最重要的

2)在北京的朋友比较关注进返京、弹窗管理问题。

作者以为,北京的弹窗管理是有一定的灵活调整的可能性的,肯定会受制于特定政治事件的影响。首都所公开宣示的政策也已明确说明,要考虑首都实际情况,“适度从严”。要理解的是:北京是这个14亿人口大国的政治心脏。国家中枢机构因疫情问题出现停摆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所以首都必定会从严。这肯定会影响在京人员,也会影响赴京办事人员。我们只能期望治理依据现实情况,适时动态调整政策。

3)疫苗接种问题:

第九版《防治方案》主要是建立在核酸检测、动态清零基础上的方案,但对推进疫苗接种的举措还是不够的。就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

a.疫苗接种率是一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最直观的量化指标,如果疫苗接种率上不去,那就不具备讨论“放开”的任何前提

b.根据官方披露,今年3月数据显示,我国还有5,2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完成全程接种,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香港地区有700多万人口,老人的疫苗接种比例也很低,“放开”后立即导致近万人死亡。以中国目前的接种情况,一旦“放开”,必然对高危群体产生巨大的健康安全冲击,同时挤兑医疗资源

c.如果当下我们没有观察到周边出现了大规模的、全面的、系统的、积极的推进疫苗接种比例的举措,那么放开也是缺乏前提的

d.此外,针对这个问题,还需指出,中国虽有举国体制,大政府家长主义,但恰恰缺乏推动强制接种疫苗的社会基础及政治动力。一旦谈及强制或半强制推行疫苗接种,就会导致巨大的反制。所以,疫苗接种面临瓶颈障碍;疫苗接种率提不上去,也无从谈及进一步调整防控政策

4)城乡差距及农村医疗资源落后问题:

城市居民及“经营”占据互联网舆论平台,能够影响和主导关于疫情防控的话语。但疫情的高危群体是农村,因为这里的医疗基础设施和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农村的老龄化人口也远远高于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百分点及6.61个百分点)。一旦疫情爆发,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将变得极为严重,使得这些区域遭受巨大打击。前些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篇公众号,《面对疫情,躺平没有出路》,列示了以下的数据:

“记者查阅《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寿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44.8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70张;安徽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1.1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72张;寿县常住人口83.7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99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48张。

由此可见,安徽寿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床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2%。如果将统计情况聚焦到农村,医疗资源只会更紧张。以安徽省为例,2021年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2.85张。试想,倘若放任疫情蔓延,基层医疗资源遭到挤兑,生产生活停摆,进而势必会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如果“放开”、“共存”,中国的一线城市和高能级二线城市大概可以勉强应付一下,但乡村将面临重大打击。这里将是医疗资源挤兑最为严重、大概率面临全线崩溃的地方。

5)近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势:

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的疫情发展态势——特别是疫情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及挤兑情况,以及COVID-19后遗症的情况,肯定会让我们的决策者认为,绝对不能贸然放开、还好坚持了之前的政策。

6)关于世卫组织(WHO):

会不会修改对COVID-19“大流行病”(pandemic)的定义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a.WHO并没有宣布“大流行”结束, 负责对此进行评定的专家委员会也许会有分歧和讨论,但肯定是支持维持“大流行”的判定的;

b.中国肯定在这个决策流程之内,不会脱离这个流程;

c.WHO调整定义一定会是我们调整防疫政策的前提;

d.如果WHO调整了定义,我们会不会陷入被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被动之说,我国政府首要是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没有必要充当先锋,但是可以容忍一定的“滞后”。

7)不少人认为疫情防控政策会影响经济。

但决策者考虑的肯定不只是现行政策对经济造成的折损,而是“放开”、“共存”后所导致的经济代价,以及社会、公共卫生代价及所对应的政治风险。如果这个事情非常的简单,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放开”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经济形势是欣欣向荣,人民的健康安全丝毫无碍,政治气象也一片大好——如果有这么好的结果,那决策者早就选择“放开”了。当下选择不放开,肯定是经过慎重分析后,认为代价远远大于收益,还不能“放开”。

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相信:

a.决策者和全体国民(但非个别国民)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如果“放开”的收益大于代价,就会选择放开;而如果“放开”的代价大于收益,就会继续延续当前的政策

b.决策者一定掌握比我们更多的信息。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比决策者更聪明

8)中国当下的疫情防控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肯定是有进一步优化空间的,但这个优化只可能是以科技和治理手段改善目前的“动态清零”,寻求更好地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代价,但不会是取消“动态清零”

9)公共卫生决策的形成过程问题:决策是需要时间的,广泛收集信息,深入论证,形成决策。目前第九版防治方案是今年六月末出台的,迄今刚刚两个多月,再改进、迭代肯定是需要时间的。十四亿人口大国无小事。防疫模式的发展不可能很快,一定是循序稳步推进。所以要对决策时间有现实预期

10)疫情经过近三年,大部分人都已经很疲惫。如何提升群众对现行防疫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呢?其实本质还是一个宣传问题:领导人需要积极宣讲,发出声音。要适时出来讲,可能不能单靠官方媒体发表书面文章了:

a.我们防疫政策内核是什么;

b.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现在的防疫政策,我们为什么与其他国家不同;

c.一方面要承认防疫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感谢国民的付出,一方面要说明如果不坚持现有的防疫政策,后果会有多严重;

d.我们的防疫政策将如何发展演变;决策者的考量因素是什么;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我们的防疫政策会是什么样的;

e.对人民群众的付出表示感谢,激励民众继续配合现有的防疫政策;

最后,总体而言,作者以为“放开”是没有现实基础的,现在:

一、不用去尝试猜测甚至“博弈”防疫政策的“放开”;

二、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现行防疫政策的逻辑;

三、如果有时间,不妨提出有建设性的优化建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