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與他瀕死的政治風格
(本文已刊載於觀察者網時評 「连个响都没听见,台湾政客“访美”还有用吗?」,此處為繁體版備份)
當筆者解讀「九合一」大選結果,認為最值得重視的是「台灣人民轉向務實」時,我知道,一定有政治人物會錯誤解讀這個現象,果然,蔡英文與她的黨徒,乃至國民黨高層幾個太陽,誤入了「經濟優先」的叢林。或許,這種「誤入」是刻意的,無可奈何的,因為除此之外,他們並不敢或不願涉入兩岸政治深水區。
經濟,政治是分不開的一體兩面,其實大家都知道,只是有人裝糊塗。
在8天行程中走訪了矽谷13家重要企業後,朱立倫訪美回台,帶回了他所謂的「3顆引擎」: 新創經濟,文化經濟,與生活經濟。如果民心轉向經濟務實,這類宏觀的經濟主張,理應受到社會重視,然而,沒什麼人認真看待,媒體上鋪天蓋地播放的是「韓流」如何讓攤販賺飽飽那種一時的商機。
按朱立倫新北市長任內,確實對該城市經濟有不小的貢獻,特別是與他隔壁的台北市相比,柯文哲根本一事無成,連從前最繁華的東區都整個消失。但論「總統」民調支持度,朱卻比柯低了一大截。這種荒謬在台灣並不少見,但不能只怪人民無慧眼,朱立倫與他的政治風格,應該擔負主要的責任。
所謂朱立倫風格,就是溫和取向,講究務實,不沾意識形態不站隊,不攻擊任何人,對自身遭受的攻擊採取柔性低姿態,不加入黨爭,也不吹噓政績,在價值觀上傾向白左,在兩岸立場上嚴守中間路線。簡言之,就是愛惜羽毛,不輕易踏入他沒把握贏的政治戰場。
以上這些特質,持平地說,很符合台灣民眾的口味,也是過往對領導人形象的要求。如果排開雜念,只看政績,他也屬於成績優異的市長。問題在於,在民粹政治擾攘了二十多年後,台灣人心中的「務實」已然悄悄轉變,朱立倫風格,則已不敷使用。
無論是藍營支持者或中間選民,現在對政治人物的要求是,你除了要有解決具體問題的主張,還要能貫徹你的主張。提出解方容易,實現解決方案就很困難,因為政敵會花招百出地干擾,阻擋,扭曲你的執行過程,如果沒有辦法化解這些滿滿只有政治目的的惡意,就算你有滿腹解決方案,也是枉然。
馬英九八年的得與失,充滿經典案例,其餘不論,為一個士兵之死,而自宮整個軍法系統,還奉送幾個新的綠營政治明星,僅這個慘劇,就足為萬世殷鑑。對藍營支持者與中間選民而言,馬英九做不好的這些事,風格類似,甚至更柔軟的朱立倫就做得好嗎?
就是這個,朱立倫的問題就在於,人們無法相信你能擋得住各種魑魅魍魎,以貫徹你的主張。
新北市非政治聚光燈焦點,還能低調務實,做一個領導人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君不見,土豪座標台南時,人稱「賴神」,北上站在舞台中央後,一見光就變人人喊打的「賴功德」?即便,賴情德本人就是魑魅魍魎之一員。
朱立倫的3顆經濟引擎,說好聽點是願景,說難聽點是空話,因為每一項都需要集合全體台灣人的拚博意念實現,人民確實有拼勁,但會認為倘若由朱立倫主導,這些宏觀想法肯定大打折扣,甚至胎死腹中。況且,這類的經濟企圖,有賴於最基本的能源政策。試問,朱立倫支持重啟核四嗎?看起來不敢支持,那你的解決方案又是什麼?只講引擎不講構成引擎的材料,不是空話是什麼?
憂讒畏譏,就是朱立倫的形象與本質,一個瀕死的政治風格。
再者,兩岸議題更是朱立倫的致命弱點,沒有人說得出朱立倫的兩岸主張是什麼?與馬英九有何不同?一般認為,朱比馬更親美,那麼,與蔡英文的差異又在哪裡?朱的岳父高育仁公開倡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外界只看到朱立倫一味閃躲,既不敢旗幟鮮明反對,又不敢贊同,那麼你到底贊不贊成兩岸應該進入政治協商的階段呢?
對於兩岸議題,韓國瑜給出了統派不滿意的答案,但無論其主張為何,最起碼,韓認為應該跨出一步展開政治協商,務實面對。反觀朱立倫,還在三寸金蓮走碎步,遮遮掩掩,語焉不詳,並在看法兩極的輿論裡,東張西望,顧左右而言他。
因此,在民調支持度調查裡只要放入韓國瑜,朱立倫立刻變成低支持度。藍營支持者焦慮地拱韓參戰,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藍營政治人物反而將這些挺韓的聲音視為深藍少數,而不正視朱立倫亦無法滿足中間選民口味的問題。
事實上,朱立倫是國民黨內中間色彩最鮮明的人物,幾乎讓人懷疑他的政治立場根本不藍,比馬英九還「近綠」。究其因,就是他的白左特質。
台灣這廂才通過了關於同性婚姻的「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反同團體也正在醞釀反制綠營,朱立倫在美國那廂立刻走訪舊金山彩虹同志村,表明支持挺同法案的態度。同志婚姻之是非擺一邊不談,請問,朱立倫對於公投結果,社會多數對同性戀態度保守的現象,是否視而不見?更別提其發言人正是國民黨內極少數的挺同者。
這是政治判斷的問題。蔡英文就是為了旗幟鮮明挺同而受到重傷,朱立倫似乎不以為意。或許,他認為此舉有助於吸收青年選票,問題在於,青年選票是柯文哲的,不是你站在彩虹旗下比讚,就會轉而支持你。此舉只是再次證實,朱的政治判斷大有問題。
舉凡牽涉台灣保守民風的社會議題,作為一個領導人,不能輕易站隊於哪一方,因為這會激化社會內部對立,當然也會傷害其所屬政黨的形象。想讓國民黨從保守走向開明,並沒有什麼錯,但所使用的方法只能是漸進的,而非躁進。民進黨內部已經因此而鬧內鬨,國民黨也趨於謹慎保守,朱立倫倒是閒雲野鶴訴情衷,不把政情與民情當回事。其實,朱若不選,要怎麼展示他的價值觀都可以,但偏偏朱想做九五至尊,而不是閒雲野鶴。
政黨形象事小,但造成人民尖銳對立的政府,絕不會是贏家。
如果現在是1989年,普選民主化尚未實現,國民黨一黨獨大,朱立倫,吳敦義都是挺不錯的領導人人選。他們會在黨國機器的架構下按部就班,逐步開拓政治與經濟面的視野,因為論能力與領導力,朱吳皆屬治理人才。但現在是2019年,施政不是在風平浪靜時,而是在槍林彈雨下,以前不透明的現在都很透明,沒有一點機靈滑溜的本領或堅強的意志力與魄力,就會被視為無能。
太陽花事件若重演,朱立倫就會處理得比較好嗎?朱有能力與意願消弭台灣社會的民粹主體意識嗎?這類問題,你問100個人,大概會有101個人搖頭,多出來那個人,可能是他岳父。
民眾的確轉向務實,但也知道政治經濟分不開,兩岸議題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一味只談經濟而避開兩岸政治問題,最終也是死路一條。韓國瑜的「政治0分,經濟100分」不過是一個誇張的選舉口號,意在讓綠營城市擺脫政治意識形態,這個模式很難複製在「總統」大選上。只談經濟不談兩岸政治,人民會覺得你語焉不詳,話不牢靠,而且意向搖擺,意志力不堅。
朱立倫這趟訪美行,絲毫不起波瀾,有輿論認為朱錯失了表現的機會,平白讓競爭者奪取了鎂光燈焦點。我不這麼看,因為朱已經公認親美,其多數不公開的行程,恐怕就是在拜託美國人別只押注於蔡英文。而如果將親美形象露出,不利於朱可能的赴陸之行,因此在美國盡量低調,安撫美國的目的達到即可,不需要大張旗鼓。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台灣民眾關注的不是藍營高層訪美,而是看訪陸之行,是否能展現化干戈為玉帛的能力。綠營則相反,蔡英文能否訪美成了極為關鍵的選舉議題。
人們看似不重視那些宏觀經濟的主張,並不是認為經濟不重要,正好相反,民眾就是認為經濟最重要,所以才會重視政治人物的政治手腕,是否足以做到自己的經濟承諾。在這個過程裡,取得信任與信心無疑是關鍵,而不是你的滿腹經綸,丁守中慘劇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想法,卻無魄力。有開創思維,卻無膽識。有包容力,卻無彰顯是非的勇氣。有能力做事,卻無能力擺平人的問題。有具效能的行政團隊,卻無謀略。有溫暖的氣質,卻總是用錯地方。有開拓選票的企圖,卻無善待支持者的作為。
這就是朱立倫,與他瀕死的政治風格。
【注:在笔者交稿后,朱立伦已于2月26日公开主张“有条件重启核四”,一反他于新北市长任内,与2016“大选”时的核电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