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92岁爷叔开的糕团店,藏着上海独一份的年糕粽子喜糕八宝饭……

阿舒的话:

糯勿糯是一家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糕团店,但去了一次之后,没有人会不爱上这家魔幻的小门市部,可以有这么多神奇甜美的糯米点心,作为一个糯米爱好者,每次去都常看常新,除了年糕汤团八宝饭,还有时令的酒酿喜糕定胜糕,但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看门口贴的那些小告示,手写的,带着一点点唠唠叨叨的小告示。

这当然都出自糯勿糯的老板张应昌老先生之手。疫情期间,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糯勿糯。担心者有二,不知道这家可爱的小店会不会关门,不知道我们出版《用点心·中国点心太棒了》的出版延后会不会让糯勿糯的老板张老先生“望穿秋水”——毕竟,他是92岁的老人了。

最担心的当然是我们的作者韩小妮,以下是她在拿到新书之后的感言——

“当我打电话给糕团店老板张应昌老先生,想把书寄给他的时候,说实话,在等待电话接通的那几秒时间里,心里很忐忑。

因为上海刚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春天。隔离在家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想起那些我采访过的有故事的老人们,也听到了一些坏消息。

前些年最初在糯勿糯店里看到张老先生的时候,我以为他大概七八十岁的年纪。后来听他说已经是九旬老人了,简直惊掉了我的下巴。采访他的时候也是像现在这样的大热天,看他精神矍铄、思路清爽的样子,完全看不出已是这般高龄。

掐指算来,张老先生今年已经92岁了,不知道他好吗?

好在电话接通了,当听到他本人那口宁波style的上海话时,我真是太开心了!

老先生讲话还是很家常,说自己很好,工厂已经复工了。作为一个高龄老人,一个企业主,几个月的经历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带过了,真是了不起的老爷爷!

收到书后,张老先生又特意给我打了电话,连说几次看了以后“邪气(非常)感动”。真心希望老先生健健康康,每次路过老南市,都能看到这家小小的糕团店!”

小妮特别让我提醒大家,现在在点评上搜索,上海有三四家叫“糯勿糯”的糕团店。网友们说,南车站路486号这一家,是从原先的丽园路上搬过去的。打电话到南车站路店去询问,店员说目前全上海只有这一家是糯勿糯糕团的直营店。

大家千万别走错喔!

不过,在去糯勿糯之前,让我们来听听糯勿糯的故事。

在藏龙卧虎、美食底蕴深厚的老南市,这爿开了 近三十年的宁波糕团店,没想到是一个90岁老爷爷退休后的“创业”成果。

500

© 插画师 Tiugin

500

城市在不断更新,“南市区”这个说法早就是过去式了。但在老上海人的心理地图里,“老南市”一直有她的位置。

她包含了上海的老城厢,也向来是出美食的地方。乔家栅、老大房、冠生园……许多上海的老字号皆发源于此。

这些年,老南市的样貌起了大变化。从陆家浜路地铁站走出来,举目望去,是一幢幢高楼,宽阔的马路和现代化的商场。要一直走到丽园路,才有记忆里老南市的味道。那是一小段低矮的两层楼老房子。阿婆坐在家门口孵太阳,爷叔从二楼探出头来望野眼。充满细节的生活场景和自带的烟火气,让人舍不得挪开眼。

有一小爿宁波糕团店就嵌在这排老房子里。红色门头上写着店名:糯勿糯。

店如其名,所售食物全是糕团爱好者、“糯米星人”的最爱:年糕、汤团、八宝饭、酒酿、方糕、喜糕、条头糕、赤豆糕、粽子……

500

老客人都知道,这爿小店开了好多年了。大众点评上,它在老西门小吃快餐评价榜上位列第一。网友评价说:“玻璃柜台,简单的陈列,但每一件朴素的商品,都可能是好吃到爆的宝藏。”

这是一家“爱说话”的小店。墙上、玻璃上,贴满了跟顾客的“对话”。

有新品速递:

500

有食用指南:

500

有摘录名人的座右铭:

500

▲实际出自罗曼·罗兰的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

©  大众点评

也有分享商场感悟:

500

©  大众点评

小店老板名叫张应昌,是一个笑眯眯、戴眼镜、看起来很“后生”的老爷叔。店里的“喃喃细语”均出自他,有些是他用毛笔手写的。敢问年龄,没想到一问吓一跳。只听他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虚龄90岁,瞎弄弄。”啧啧,原来不是老爷叔,已经是高龄老爷爷了。“头发伪装的呀,染过了。”老爷爷不乏小幽默。

掐指一算,这爿开了近三十年的小店,竟然是他退休后的“创业”成果。

500

时光拉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张应昌退休前在检察院工作,所接触的领域跟食物完全不搭界。

彼时上海的市场经济刚刚放开,他退休后思想也“活络”了:“原来上班的时候都是被动工作,剩下来的时间呢,我想走走自己设想的路。”

老爷爷一口宁波味道的上海话,讲得平实又励志:“我想搞搞个体户。首要目的倒不是为了赚钞票——当然,没有钞票也是不行的——我是想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可具体做什么好呢?“搞高科技的东西呢,我也没这个本事。”他想到了家乡宁波奉化的年糕。

500

这年糕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食物。上海是座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就拿人数众多的宁波移民和苏州移民来说,都喜食年糕。

宁波年糕和苏州年糕之间的争斗,早在20世纪初就展开了。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环球社印行的 《图画时报》上,有则宁波年糕的广告这样写道:“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浸不坏最坚洁。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广告还直接叫板竞争对手:“苏州红白制年糕,供桌高陈贺岁朝。不及宁波年糕爽,太甜太腻太乌糟。”

500

宁波年糕和苏州年糕在上海的恩怨情仇,这里先按下不表。但可以想见,在上海,宁波年糕有它的名字。

不过在张应昌和其他老宁波看来,上海的宁波年糕总不及乡下的好吃。他寻思着:“食品这个行业,钞票是赚得不多,稳还是比较稳的。小青年要买房子买车子,要成家,费用多,我这些都不要唻。”

500

©  《舌尖上的中国》

于是他跑去奉化乡下请教老师傅、到慈溪有名的年糕厂去参观学习……回到上海后,办起了年糕厂。

宁波水磨年糕,以粳米(即大米)为主要原料。张应昌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做年糕,家家户户都要拣最好的米。为了检验大米的进货质量,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买来的米先烧粥。“看烧出来的粥糯不糯、稠不稠,有没有粥油。烧出来的粥糯,做出来的年糕就糯。”他说。

500

© 摄影师:颖然 Erin

早年,门市部开在南车站路上。他有自己的“营销技巧”:在店里放个金鱼缸,把年糕切片投进水里。鱼缸里的水清澈透明,证明他的年糕“水浸不糊”。小店以年糕起家,当时店招上就写“宁波年糕”。结果总有顾客问:“你这个年糕,糯伐?”

他索性给小店起名叫“糯勿糯”

“有些人跟我讲,叫‘特别糯’‘顶顶糯’好了。我讲我不要。”他解释说,“那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糯勿糯’,尝尝看就晓得了。”

渐渐的,小店扩大了经营品种,把汤团、八宝饭、糕点等其他宁波人拿手的甜糯米制品囊括进来。

500

© 摄影师:颖然 Erin

点评上的网友们一一评价说:

“5元一只的小八宝饭,一顿一只的大小,糯米浸透蒸制出来的香味,油润度和清甜度恰到好处。”

500

© 摄影师:颖然 Erin

“喜糕是真的优秀。我是买完第二天吃的,阿姨说稍微蒸一蒸就好,试了一下,超级软糯Q弹。味道也很棒,淡淡的酒酿香,微微的酸甜。”

500

© 摄影师:颖然 Erin

“最能让大家脑洞大开的是葱油年糕,把它当葱油饼面胚油煎好吃,上面再打个蛋好吃,淋点番茄酱好吃,还可以再痴(上海话,平舌音,疯癫的意思)一点,配个甜辣酱更带劲。切切片,黄芽菜炒年糕好吃;再过分点,烧个海鲜汤,里面丢点年糕,爽滑间的糯劲,简直完胜面疙瘩组合。”

500

© 摄影师:颖然 Erin

而在张应昌看来,要把这些食物做好,最大的秘诀无非是食材好、工艺好和新鲜。“比方讲八宝饭,我主要是在用料当中下功夫。”他说。做八宝饭用的豆沙,现在有人用芸豆,甚至用土豆来替代。

“其实土豆的细度很好,就是味道不大对。老鬼 (上海话,经验丰富)的人吃得出来。”老爷爷慢悠悠地说,“芸豆呢,比赤豆便宜,但是味道跟豆沙是不一样的。我们讲传统嘛,还是要用豆沙。”

500

© 小林厨房

这豆沙有8块一斤,也有6块一斤。“成本怎么算,里面有学问,也有良心。”

他是这样算的:“假使买6块一斤的豆沙,买1000斤,2000块好省下来了。但是我觉得1000斤豆沙,做八宝饭好做交交关关 (上海话,许许多多)。赚钞票不是省2000块这样赚法。我买8块一斤,少赚2000块,质量就好了。”

八宝饭用到的猪油也有“鄙视链”。“好的猪油是板油做的,差的是肉膘油做的。你看看差不多,差别嘛,大多数人也吃不出。”

500

© 摄影师 李佳鸾

这个时候,老爷爷做生意的哲学又上线了:“吃不吃得出来是你的水平问题,但是我做生意的人要讲良心道德,我要放好的。板油要厚的好,我特地到乡下去买。”

刚开始,糯勿糯的生意他计划做上个五年十年。“结果头几年都是亏本的。”他说。

500

“到后头赚到点钞票、尝到甜头了,到70岁想放掉又舍不得——辛辛苦苦搞起来的嘛。”

就这样,老爷爷一不小心做到了90岁,做出了一个有二十多个人的小微企业。在冬天的销售旺季,平均产量一天有2吨。大富贵、苏浙汇、第一食品商店、三阳南货店、长春食品商店这些名店都来拿货。

500

有好多年里,张应昌都是每天乘公交车,往返于家和工厂之间。“我老年人嘛,老早有老年卡,乘车不要钞票。两头跑跑,活动活动。”

想象一下自己家的爷爷,你以为他每天出门买小菜、逛公园去了,没想到不声不响成了一个高龄创业家。还有比这更励志的故事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