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一边搜索老年食堂,一边怀念幼儿园饭菜

最近网上出现的两种现象,连起来看不能说不魔幻!

一边是饱受吃饭难、外卖脏困扰的打工人们,一窝蜂地涌进社区老年食堂。不求花样多,只要干净卫生能吃饱就已经万事大吉。

另一边是“坚决抵制预制菜进校园”的家长们,宁可辞职回家做饭,给孩子送饭,也不让孩子在学校吃预制菜。

500

©  青岛焦点

对于前者,不少网友都会感同身受。

对于后者,大家倒是觉得不必那么担心。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在幼儿园里,谁不是吃着散装饼干,喝着奶粉,甚至“全糖”饮料长大的?

其实这两个现象的出现都可以理解,但饱妹不同意把小时候在幼儿园里的伙食一棍子打死。

作为幼儿园伙食的坚决拥护者,饱妹至今都记得当年小饭桌的肉龙有多香,牛肉青菜粥回碗有多快。身为被科学喂养长大的一代人,那时候的饭菜搭配有多丰富,营养学理论有多先进,说出来你们都不敢想。

为了证明不是信口雌黄,特意翻出几本老宝贝给大家开开眼。

500

这本发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托儿所食谱》在旧书市场里可是宝藏。

500

整本书除了封面拿得出手,内页很多地方被虫蛀得满目疮痍,印刷字体也早已褪色模糊。

薄薄几十页的食谱里,清清楚楚地记载了那个年代我国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每日的三餐两点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500

正餐里的饭菜都会精确到几两,肉蛋奶所占的比例、水果小食的营养配比,甚至连喝水的时间、次数和毫升数,都写得非常详细。

食谱那节中举例了几种常吃的面点粥品,光是看制作工艺和配料就觉得错不了。

介绍果泥的制作方法,会特别标注制作前要把水果在沸水里浸泡半分钟,确保洗掉上面残留的农药。

500

这样细致周到的科学喂养法,现在小某书上的宝宝辅食也不过如此吧。

500

饭菜的食材搭配和时令季节也会严格遵守老祖宗们不时不食的规矩。

500

春天要温补阳气,餐食里的炖饭就要多加牛肉、海虾补充蛋白质。

到了夏天,发物吃太多就容易上火,炖菜里的牛肉就要换成鸡肉,清淡易消化,搭配蔬菜也能增强免疫力。

500

周二这天的早餐配置,牛奶鸡蛋配粥,一天的蛋白质补充在早八前就完成了。

中午的鱼片豆腐羹和青菜,三两菜饭的分量,不多不少正好达到每日维生素和豆类的摄入量。

晚上的牛肉、菜花配着碎豌豆吃,1:1的碳水和红肉比例,营养搭配得刚刚好。

500

一周五天的每顿正餐都不是以分量见长,而是以营养均衡取胜。

除了这些严丝合缝、有理有据的科学育儿餐,这几本“宝贝”里还能看到很多记忆久远的食物名字。

奶粉加麦圈的搭配,是不是很多人对“下午茶”最初的印象?

奶粉作为80、90后朋友们小时候“长高高”的首选,贯穿了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

那时的幼儿园,为了给长身体的小朋友们补充营养,都会在早饭时间给每个人发一杯奶粉冲泡的热饮,里面偶尔还会有几粒亨氏麦圈。

500

到现在还会记得这种侧面开口的麦圈,分为甜、咸两种口味,这可是当时洋气又有营养的高级零食。

泡得半干半湿的麦圈,散发着奶粉醇厚的香气,咬一口还有浓浓的焦香麦芽味。

500

©  图虫创意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麦圈也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前几年,饱妹还疯狂购入了市面上能买得到的所有品牌麦圈,泡在奶粉里比对,但终究也没能复刻出记忆里的那个味道。

食谱里另一种光听名字就能馋虫大动的幼儿园美食,就是每周二中午必吃的大葱肉馅包子。

这种只有食堂阿姨才能包出来的大馅包子,肉的肥瘦比例刚刚好,加入调好的葱姜水朝一个方向绞打,打出的肉馅筋道弹牙。

刚出锅老面肥发的包子皮白胖暄软,底部大片被油沁得透明,还没到嘴就感觉到了热腾腾的香味儿直扑人脸。

500

©  图虫创意

每次吃大包子,小朋友们都会排排坐,等着老师分包包,老师还会叮嘱每个小朋友“小心烫”。轻轻地撕开一个口,吸溜着肉汁去咬肉丸,烫得人满口生香。这么实诚的肉包,从幼儿园毕业后就再难吃到了。

周三的早晨,雷打不动地要喝鲜牛奶配面包

那时候的面包,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食堂自己摸索出来的配方,简简单单的鸡蛋牛奶白糖三合一比例,靠着食材的新鲜,揉出来的面包坯子就没有那么松软回弹,但扎实紧致的口感别有一番风味。

烤之前还会在表面淋上一层蛋黄液做装饰。这样烤出炉的面包,会自带一层金黄透明的虎皮纹路。

500

拿到手趁热吃,虎皮纹带着甜香,更像是幼儿园早餐中的一件艺术品。

幼儿园早餐的另一个人气单品,就是配大米粥吃的咸鸭蛋

500

©  图虫创意

平时无论在家还是幼儿园,小朋友大多都是吃白煮蛋和水扑蛋。遇到有滋有味的咸鸭蛋,尤其是包裹在蛋白里橙红色蛋黄,还透着一股鲜活可爱劲儿,看了就叫人食指大动,哪怕只有半个也吃得很开心。

以至于长大后见识过汪曾祺先生笔下鼎鼎大名——吱~一声流油的高邮咸鸭蛋之后,都觉得远不如幼儿园早饭的那半个来得香。

说起幼儿园的伙食,不得不提的要数北方80、90后心中的“白月光”——肉龙

500

和肉包的薄皮大馅相比,肉龙主打一个面多肉少,不切开轻易看不见馅。

虽名为“肉”字打头,实则吃发面过瘾的肉龙,面皮带点韧劲又麦香十足。卷在里面的肉馅不多不少,也不觉得油腻。一小块刚刚够小朋友解馋,还不会营养过剩。

那时候不懂什么叫碳水的快乐,只知道吃了肉龙饱腹又满足。

另一个直到现在仍难以忘怀的幼儿园美食,就要数番茄汤泡饭了。

煮到黏稠的番茄汤里漂着摇曳生姿的鸡蛋花,点缀些许翠绿的香菜。主菜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光是靠着这碗汤泡饭的酸甜味道,已经让小朋友们欲罢不能了。

500

比起主食的接地气,幼儿园的早午点在记忆里仿佛更多点仙气滤镜。

顶着一朵甜甜蛋白糖的占花饼干(也有叫花占饼干),底部酥脆到不堪一击,上面的彩色糖花甜得空灵纯粹,带着点巴洛克式的美,捧在手里怎么都舍不得吃。

500

还有倒在杯子里,会结出厚厚奶皮的甜牛奶,打嗝都能泛出一股甜香。

500

蛋黄颜色,圆圆的有些破口,吃到嘴里蓬松即化的杏元饼干,蛋香味十足,啃起来轻泡泡的酥脆。蘸到热牛奶里,外面最先湿了的那一层饼干,便会绵软成一团温柔暖香。

500

©  图虫创意

还有造型各不相同的小动物饼干,一定要和给小朋友互相比对后才能下嘴。

500

©  桂顺斋

古早的麦丽素,没有现在的醇厚酥香。代可可脂的巧克力涂层,有点粘牙又有点假甜,嘎嘣脆的麦芯照样吃出惊喜。(我们写过的怀旧零食文章,麦丽素凭什么登上中华土味零食之巅!)

500

山楂片和果丹皮倒一如既往的酸甜,后味儿十足。

500

©  图虫创意

前段时间听说香葱鸡片没有倒闭,立马下单买了几斤,依旧是甜咸适中,停不了嘴。

500

写到这里,不由得自豪感满满地感叹一句:还是我们小时候吃得好!不仅是三餐两点让人不想长大,就连幼儿园食物相关的记忆都格外美好。

到现在都还记得,每年秋冬流行感冒来临时,班里的阿姨就会在暖气片上用大搪瓷茶缸熬醋。以至于往后岁月里,只要闻到淡淡醋香味儿,都能一秒穿越回到那个暖烘烘、热乎乎,睡醒了就能吃到小饼干的午后。

500

经常在互联网上看到有人发帖求助,希望网友们能帮忙找到当年在幼儿园吃到的某某食物。这些帖子大多说不出具体品牌,也讲不出口感特别之处,都是一个个模模糊糊的片段,但这些片段足能让他们记住十几年。

500

幼儿园又之所以能够成为干饭人们的心之所向,大概也是因为童年的记忆,最为真诚且不会骗人。

500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到了进幼儿园的年纪。

为了落实“优生优育”政策,也为了让独生子女的双职工父母们,能够踏实在单位里提前完成奔小康的目标,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开始大搞幼儿园建设,妇幼保健系统全力配合狠抓幼儿科学喂养任务。

一座座从食堂到操场都硬件崭新,软件也跟得上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批在专业院校里进修了幼儿保健学和营养学的年轻幼师们,也带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使命,成为幼儿园里辛勤的园丁。

在 “一切为了孩子”的感召下,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幼教行业中被点燃。教材教具要参照发达国家标准采购,食堂要对标欧洲幼儿园食谱来搭配。

500

当时又正值改革开放的上升期,市场经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市面上能采购的食物品种一天比一天多。加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等海外育儿理念被学习吸纳。幼儿园的三餐两点中,肉蛋奶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丰富多样的辅食层出不穷。营养搭配不再是书本上的西洋景,而是真真切切落实在了小朋友的饭碗中。

所有“天时地利人和”凑在一起,造就了80、90后吃饱吃好的童年美好记忆。

但随着私立幼儿园的兴起,营养学标准的百花齐放,原本蓬勃发展的幼儿园食谱变得束手束脚,花样和搭配也大为倒退。

这一退就再也没回当年的发展期。

就在前不久还看到有家长建议,幼儿园午点里不能出现含糖的饼干,牛奶应该全部改为燕麦奶,午点不能给一口零食。

500

谁能想到,这波控糖的压力竟然都到了幼儿园。完全可以理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但也觉得现在的小朋友少了很多快乐。

在一味追求饮食健康的路上,失去应有的美好回忆和体验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的沉重代价呢?换位思考,让我们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幼儿园,希望那里的饭菜不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因为幼儿园的味觉记忆,本就应该是香的、是甜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