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买肉时的包装纸的回忆
1959年元旦那天,我家从空军长沙基地迁到北京。在罗鼓巷总参招待所住到春暖花开,然后搬到史家胡同11号。
胡同东是朝内南小街。要买(猪)肉,一般都是跑到这条街上买。从最北端的朝内大街到站前的长安街东延段,只有2家副食店。我一般去南边禄米仓那儿,路西的副食店。记得那时买点肉,售货员用荷叶给包好。夏秋季,是鲜荷叶。其它时间,用的是干荷叶。
那时,很少有人吃肉。俺家,也就是在张家口外语军事学院学习的父亲放寒暑假回来时,才能吃几次(肉)。
1962年7月,家搬到俗称“新北京”(公主坟)的空军大院14号楼。
这时,去大院的小卖部买肉,人家不用荷叶包肉了,而是从一卷十几公分高、由许多层淡黄色或者白色、薄薄的木片组成圆桶上撕下一块木片纸包肉。
文革爆发前,这种木片纸没有了,改为土黄色的马粪纸包肉。杯具了!肉买回家,去掉马粪纸后,新鲜的肉上沾满了马粪纸剥落的黄色纤维。得用水反复冲洗。越是新鲜的肉,粘上去的马粪纸纤维越不好洗干净。
等1973年当兵回来后,发现商店里采用了一种透明的油状纸包肉。
现在,买肉的包装物改成了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