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 :至少中国出版业不能答应

http://www.guancha.cn/SunWu/2018_03_14_450129.shtml是一篇前半大致没错,后半问题就冒开始出来的文章。作者想必是查了不少资料的,但是,有些问题刚要具体起来,文字就结束了。

有关霍金的学术地位,或者在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影响力问题,这是毋庸讳言的。讲得太多了。作为爱因斯坦之后在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甚至数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的科学家,霍金的存在感自然毋庸置疑。

但他终究还是在公共传播尤其在出版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霍金的代名词就是发行量超过千万本的《时间简史》。作为一本现象级的图书,这本书不是前所未有的,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就在霍金出书上电视的年代,卡尔·萨根还活着,阿西莫夫还在构思《基地》。但科普图书在此之前的发行量仅仅停留在百万册级别,如果说霍金改变了科普这门行当的产业结构,想必不会有人反对。

霍金第一次让出版界发现针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科普是有利可图的。

不可否认,易〇天、〇丹、〇家〇坛之类的图书让中〇书局、商〇印〇馆等出版社赚了不少钱。但仔细回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普及性的读物中并没有多少位置留给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理论。

当然,出版社要考虑到盈利,一个印张五千本总不能蚀本,指望出版社自掏腰包解决科普读物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有那么一两个作者来打开局面。如果他有霍金的本事,那自然更好。

而就《时间简史》的成书过程来说,这本书的诞生过程能在出版这一行干过的人热血沸腾。这是编辑和作者集体努力的结晶。

霍金自己指出过,《时间简史》原先的版本十分艰深。若非矮脚鸡出版社的编辑一再强调“要让非科学专业的人都能理解”,并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逐章修改(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读不下去),最后还把原书标题从短史改为简史,恐怕这个出版奇迹是难以呈现的。

可以想象,中国的出版业也一样期待着有这种翻天覆地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中国需要的也就不止一个霍金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