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钢产量竞赛

数据来自《世界历史统计》,我看了下该书的数据来源,是来自各国的官方统计机构。

1934年钢产量中国5万吨,印度81万吨,澳大利亚52.6万吨,日本384.4万吨;

1935年钢产量中国25.7万吨,印度87.6万吨,澳大利亚70.8万吨,日本470.4万吨;

这一年中国的钢产量猛增,主要是来自日本控制下伪满鞍山的昭和制钢。

1936年钢产量中国41.4万吨,印度88万吨,澳大利亚83.3万吨,日本522.3万吨;

1937年钢产量中国55.8万吨,印度91万吨,澳大利亚110.6万吨,日本580.1万吨;

日本是亚洲最早钢产量突破100万吨的国家,1924年首次钢产量达到100万吨,而澳大利亚则在1937年钢产量首次突破了100万吨。

1938年钢产量中国87.5万吨,印度95.2万吨,澳大利亚119.9万吨,日本647.2万吨;

1939年钢产量中国52.2万吨,印度106.7万吨,澳大利亚120.2万吨,日本669.6万吨;

这一年(1939年)印度钢产量历史首次突破100万吨。

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钢产量突破100万吨的时间只不过相差了两年,总体来说在伯仲之间,当然了如果论人均的话澳大利亚就远远的领先印度了。

1940年钢产量中国53.4万吨,印度131.2万吨,澳大利亚132.6万吨,日本685.6万吨;

1941年钢产量中国57.6万吨,印度143万吨,澳大利亚170万吨,日本684.4万吨;

1942年钢产量中国76.5万吨,印度136.4万吨,澳大利亚179.3万吨,日本704.4万吨;

1943年钢产量中国92.3万吨,印度142.5万吨,澳大利亚172万吨,日本782万吨;

这一年中国钢产量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大部分产量来自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昭和制钢(集中在鞍山市),但仍未突破100万吨的水平,而日本则在这一年达到了782万吨的惊人钢产量,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在100万吨+的水平。

1944年钢产量中国49.1万吨,印度139万吨,澳大利亚161.3万吨,日本591.4万吨;

可以看出1944年日本和中国的钢产量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原因为美国逐渐攻近日本本土,在美国全面空袭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的钢产量迅速下滑,战争潜力已经在急剧下降,日本的海外工厂也遭到空袭,1944年7月29日,美军72架B-29首次轰炸鞍山昭和钢铁厂,此后又多次轰炸,昭和制钢不少设备被美军炸毁,沉重打击了日本在鞍山的钢铁生产,鞍山昭和制钢的钢产量出现急剧下降。

1945年钢产量中国26万吨,印度138.8万吨,澳大利亚141.3万吨,日本208.2万吨;

这一年随着战争的进行,中国和日本的钢产量进一步下降,

这一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美军的大规模轰炸,加上日本投降后战争需求消失,以及投降后存在美军接管和重新组织政府运作,日本钢产量剧烈下降到200万吨的水平,

同年8月份苏军进军中国东北,位于鞍山的昭和制钢被苏军占领停工,大量设备被苏联方面拆走,而日本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大量撤走,鞍山钢铁厂处于瘫痪的状态。

1946年钢产量中国1.6万吨,印度131.4万吨,澳大利亚110.4万吨,日本56.4万吨,

可以看出如果说1945年日本还能在1-8月冒着大规模空袭组织生产,那么在1946年日本的钢产量就跌到了低谷,下降到不足100万吨的水平。

而中国的钢铁产量同样露出了原形,随着日本技术和管理人员撤出鞍山,以及厂房和设备遭到苏联的破坏和拆运,不仅是鞍山,日本在华北地区的石景山钢铁厂,天津,山西等地的钢铁厂都停工,因此中国的钢产量剧烈下降到了仅有1.6万吨,这点钢产量甚至不足以生产一艘大和号战列舰,我查了下大和号的排水量有六万多吨。

1947年钢产量中国6.3万吨,印度127.7万吨,澳大利亚136万吨,日本94.1万吨;

1948年钢产量中国4.4万吨,印度127.7万吨,澳大利亚140.1万吨,日本171.5万吨;

1949年钢产量中国15.8万吨,印度137.4万吨,澳大利亚122.7万吨,日本311.1万吨;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鞍山是1948年11月解放的,经过组织恢复生产,使得1949年中国钢产量恢复到了15.8万吨,但此时仍远远落后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这一年中国的钢产量在全球仅能排在第二十六位。

1952年钢产量中国134.9万吨,印度160.3万吨,澳大利亚157.7万吨,日本483.9万吨;

建国后我国决定全面集中资源恢复和改建鞍钢,以鞍钢为中心大搞中国钢铁工业,1950年3月,中苏签订《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大批苏联专家,技术人员和设备开始到达鞍钢,指导技术改造与产能升级,这个时间比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还要早。

不仅是鞍钢复产和扩大规模,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业也开始发展,1952年辽宁省钢产量达到94.1万吨,而全国其他地区的钢产量也达到了43.9万吨,总计134.9万吨的产量超过建国前1943年92.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但这年中国的钢产量仍然只有全球第十八位。

1953年钢产量中国177.4万吨,印度153.1万吨,澳大利亚185.9万吨,日本650.2万吨;

这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了印度,同时我国在1954年以222.5万吨的钢产量超过了澳大利亚的217.9万吨,仅次于日本跃居第二位。

1957年钢产量中国535万吨,印度174.2万吨,澳大利亚284.9万吨,日本1257万吨;

这一年我国一五计划完成,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中国的钢产量从1952年的全球第十八位上升到了全球第九位,其中光是辽宁省就达到338.2万吨,是建国前全国钢产量最高水平(92.3万吨)的三倍以上。

而国内其他省份钢产量也达到约197万吨,也就是即使不算辽宁省,其他省份的钢产量也已经是建国前最高水平的两倍以上,这显示了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化规模之大。

但这年中国钢产量仍然不到日本的50%,只相当于日本1936年的钢产量水平,不过也比建国前1934-1949年最高也只占日本钢产量12.5%大幅提高。

不过1957年之后中国走了一些弯路,钢产量最终赶上日本要到20世纪九十年代,差不多四十年后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