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编导的,影视艺术教育已经出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极端化思维的蔓延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61406”推荐,来自《相信多数观众是允许拍特殊群体的,否则为什么还要看电影?看自己村里的人不就行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个学编导的,可以明确的说,现在的影视艺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极端化思维的蔓延。

在大三准备短片拍摄的时候,我的编剧老师告诉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好不要写那些比较“偏”的题材,因为现在学校正在转变。她说的转变是指什么呢,就是现在官方明面上要求所有影视高校要向正能量的主旋律题材靠近,这里的主旋律不仅是大众定义上那些必须歌颂、必须阳光的,而指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回到课上,老师的话说完后的几天里,我们开始准备剧本,到了向老师报告选题的那一天,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包括凶杀、同性恋、双性恋等等,甚至有一个喜欢汉服的女同学提了一个石女的题材,我自己提了一个零几年乡村教师的题材,结合了我在家乡的见闻,是第一节课唯一一个通过的题材。(除了她和美术老师,其他老师并不喜欢我的题材。)

那天后,老师在和我聊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生气,她不理解为什么都要去写这些题材,一个没见过几个同性恋的人怎么会知道真实的状态,一个一辈子安安稳稳生活的学生怎么理解杀人犯的想法?更不要说更加隐秘的那些少数群体。

不经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但是反过来,调研从来不是这些题材出现的原因,原因在于思想。我认识一些三大校的老师和学生,有一个老师教过我一段时间,她在我们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不正常的,思维非常极端化、非常偏激,对于许多黑暗面见怪不怪,许多大众眼里的好事情却嗤之以鼻。很遗憾,喜欢传统题材的我就是她眼中最不行的那个人。而更多的是学生,他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很奇怪的思想,就是那些少数题材很酷。

酷吗?一点也不酷。

对于我所喜欢的,那些经典的喜剧、商业电影,他们的态度是爱看,但是不喜欢。说白了就是不高级。中国商业电影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很大程度就是这三字的原因:不高级。

所有喜剧的、所有平凡的、所有大众的都不高级。

回到《隐入尘烟》,这样的电影,虽然他依然是在讲农村,讲农民,但是他却属于所谓的高级。

高级在哪里?高级在那种情感,就是不见于普通人的情感。在我的家乡济宁的村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连那些精神障碍者也不这样。当然,我没有过去西北,没有发言权,但是相比这必然不是普遍,不是普通。

只要不普通,对他们来说就够了。

这样其实没有一定的对或错,这样的道路也可以在电影艺术上走的很远,但在商业是不行的。

写的很乱,大家和平讨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