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敌无人驾驶侦察机,作为一名曾经的空军指挥控制老兵,我来补充一些东西

【本文来自《记我服役过的航空兵15师(07)》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打敌无人驾驶侦察机,作为一名曾经的空军指挥控制老兵,我来给你补充一下:

歼六飞机实用升限17200米,无人机飞行高度17700-18000米以上。够不着,怎么办?

当时的老一辈指挥控制人员(我军称“指挥引导”)展开战术研究。研究出一种“动升限”战术。

实用升限也称静升限,指的是飞机在平飞状态下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高于这个高度,飞机就不能保持平飞。

动升限战术,就是在静升限以下,比如歼六就是在16000-16500米,飞行员推杆开加力做小角度俯冲,使飞机达到最大速度,这时拉杆跃升,把飞机“甩到”比静升限更高的高度,比如你文中所说的18800-19000米,这个高度就是“动升限”。

怎么理解动升限呢?大家只要想想在起伏的公路上骑自行车,先下坡后面是大上坡时,你会在下坡时猛踩加大速度,然后“冲”上坡顶。就是那种感觉。哈哈,其实动升限战术就是一位老一辈指挥引导参谋在骑自行车时突发奇想,想出来的点子。

换句话说,就是“用动能换势能”。

但是动升限战术有个非常大的问题,飞机在动升限是无法保持平飞的(前面说了,能够保持平飞的最大高度是静升限),到达动升限后,几秒钟内,飞机就会进入失速下坠状态。

你可以找个起伏公路骑车试试。下坡时猛踩加速,上坡时不要踩了,让自行车自己“甩”上去,到最高处时,自行车没劲了,就是那种感觉。

所以,飞行员在飞机到达动升限时,只有几秒钟的射击时间,而这时飞机不仅无法平飞,更是无法机动。也就是说,到达动升限时,敌机必须正好就在你正前方200-600米的开火距离内。如果不在这个正前方范围,飞行员无法操纵飞机转向敌机,因为你一动,飞机就掉下去了。

这就是动升限战术的最大难点。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老一辈指挥引导人员用微积分计算飞机动升限飞行的轨迹图,然后跟飞行员联手进行苦练,组织专门打动升限战术的尖子小分队。当时空海军各歼击航空兵师都组建了尖子小分队,训练动升限战术,达到了非常高的训练水平-“甩”上去敌机就正好在活动光环内。

终于在1964年11月15日,中队长徐开通驾歼六首次击落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这也是世界空战史上首次在动升限击落敌机的战例。

到1969年,我空军航空兵部队运用动升限战术先后击落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14架,海军航空兵击落3架,地空导弹部队击落3架。

打U-2也是用动升限战术。地空导弹部队击落多架U2后,U2仍然不断改变航线窜扰大陆。航空兵一师用歼七动升限甩到21200米U2尾后,飞行员开炮射击,可惜没有打中,但那以后,U2就再也不敢来了。

六十年代,我空军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发明了很多类似“动升限战术”的创新战术战法,比如夜间反干扰的神枪神炮战术,负速度差的对头攻击战术,等等,用劣势装备打出来许多世界第一次的漂亮仗。

这一点,连美国空军都是认账的。

在美国空军的网站上可以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美空军交战的战损比是1:9。

我方损失1,击落美军(不含无人驾驶)9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