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凝聚三地民心 从一个身份开始

500

文:/ 陈智恒

 「身份」可以一种抽象的认同,也可以是一张证件和每天的生活。早在2018年中央推出港澳台居民的居住证(后简称 “居住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第一条指出为 “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工作、学习、生活,保障港澳台居民合法权益”。但居住证推出多年以来,港澳台青年人在使用居住证的体验上,一直未能达至政策原来设定;另一方面,对于在内地工作和创业的青年,“港澳台” 这身份仍不时出现很多不便,需要加快优化,才能更有力的凝聚三地青年民心。

 笔者也有一张居住证,但4年来居住证使用体验上仍有不少需要改善。必须点赞的是居住证对于坐高铁动车和申请社保是非常重要,也是方便的。但在这两者外,仍有很多事务无法以居住证办理,无论是企业服务、银行、以至政府服务,仍令人感到不便和隔阂。从最简单的玩手游,因为从内地应用程序平台下载的手游,都必须要身份认证确认为18岁以上,然而不少游戏根本无法以居住证上的 “公民身份号码” 作自动认证,这不就连玩手游,都可以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此外,笔者也试过用居住证开银行账户、申办手机服务、开公众号等等的电讯服务、以至很多流动支付工具上一些进阶功能,都不成功。就连各级政府的网上服务,仍有不少并未支持居住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而公民身份号码和回乡证号码在一些系统上也未能互通;甚至在疫情期间,出行必备的健康码系统对港澳台证件支持不足,对在内地的港澳台朋友往往曾出现过因身份证号问题,而造成出行的麻烦。然而这些都是当年推出居住证时宣传可以用居住证办的事,可惜4年来改善有限。

居住证未有令「身份」单一化,反而出现身份证件层层叠加的怪现像。例如房产买卖,港澳台人士因为限购和证件号问题,无法在在线办理查档(简单而言是一份无房产记录证明);而到负责部门后,又要出示香港的身份证、回乡证和居住证所有身份证件,开出一份确定三个证件号都没房产记录的证明。这一方面十分不便,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另一方面也突显了身份证件层层叠加所造成的问题。

在内地工作上,港澳台年青人也往往出现身份问题,特别是面对内地「编制」和「评职称」。笔者早前和一些来自台湾的青年学者交流,发现有不少台湾学者因为其高校所在的省在政策上,令他们无法在当地取得省属高校的编制职位。这容易造成港澳台学者到内地的工作较内地学者不稳定,同时令部份港澳台学者感到有差别待遇,也难以对院校以至当地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内地对于一些专业设有职称评价制度(评职称)。但据悉过去对港澳台人士职称申报安排,分散在各省各市各自安排,如广州市南沙区最近一年才公布为港澳人才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工作。

近年国家和各省推出针对港澳和台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是有助港澳台的青年朋友在内地发展的。但不同省市在落实政策上参差,而当中也有不到位、不全面的地方;亦有意见认为有些 “优惠措施”,是相对外籍人士而言的优惠,这似乎把 “港澳台” 当作外人而非自己人,令他们感到不够意思。

“认同”的核心是自身能真切成为当地的一份子,从日常生活上、社交上与当地人无差异,到能参与、能影响改善自身生活的环境,都是有需求的。因此各级政府在 “惠港”、“惠台”政策纲领之外,如何具体从一张身份证件、一个公民身份号码、在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内地民众一致的便利性、就业和创业的上与当地的无差别性、以至港澳台朋友在生活当地的社会和公共事务上更有效参与,这些都应该成为各级政府思考如何凝聚三地民心的重要工作。对政策工作,笔者常强调政策的细节和配套,细节能见“心”;而认同建立除了外在的“力”(能力、财力、潜力等等)之外,如何呈现内在的“心”同样重要。

 

【作者系香港青年事务发展基金会 政策研究部部长】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