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中和之路 - 香港能否抓住成为绿色金融中心的机遇
文:/张楠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做出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定这一目标并将其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其后,生态环境部,全国人大、政协以及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等也陆续制定「碳中和」政策。「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议题。
近期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包括宁夏、广东、江苏等九个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今年9月下旬以来全国多地出现限电,大部分省份是对工业企业进行限电,有的企业已临时限产或临时停产,其中东北地区由于居民用电受到影响引发热议,电力短缺也引发不定时停水的风险幷可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更大的风险,根据东北有关部门通知,这种情况会持续到2022年3月份。笔者认为能耗强度考核任务和目标在逐步明确但是衡量维度单一,具体落实的方法也还不够明确。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今年9月份的「智能+能源论坛」上表示,低碳不是简单地拉闸限电,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能源供给和转型调控是个需要更长远的规划的大工程,如何根据每个地区的情况将具体措施落实下去也是需要中央和各地政府一起协调把握好政策的节奏。
碳定价机制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刺激手段,比起命令控制和劝说鼓励型的政策,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都更好。基于市场定价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将是 「碳中和」重要的配套设施,韩国是首个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亚洲国家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家级碳交易市场,而中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放眼全球,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各个碳市场的碳价差别较大幷呈上升趋势,欧盟相对较高,中国价格相对较低。中国于2011年首次宣布碳排放交易管理提议幷于2013年在7个省市进行试点,全国碳市场的路线图于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目前全国的碳市场主要是上海和武汉来建设,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全国碳市场也于今年7月16日正式上线启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理应助力国家的碳交易市场,但是一直没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其中。虽然香港金融发展局于2016年的报告中就提出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内首要的绿色金融中心,幷提出建议比如培育绿色金融人才,但香港证监会于日前才公告称将评估发展香港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香港科技大学也于近日推出首个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金融四年制的理学学士课程。
在内地各个城市的碳试点发展过程中,北京,深圳,广东等碳交易所也做了不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探索,由于市场监管的制约和缺乏资金支持,加上试点的城市处于各自发展状态,试点金融产品幷不活跃,全国的碳金融的创新依然处于萌芽状态。笔者认为,如何通过政策和设置市场机制来鼓励人们提高投入资金和技术的信心去参与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关键问题。香港应该把握机遇,利用自身金融优势在碳交易市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绿色金融国内、国际合作,利用香港更加成熟的金融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的转型和技术的创新。香港应该将眼光放的更加长远,借鉴全球碳市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比如欧盟,鼓励更多的主体不仅包括控排企业,还有众多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大湾区科研院校参与碳市场的研究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碳金融服务的发展,以碳金融为基础逐步构建绿色金融的服务生态系统,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作者为香港青年事务发展基金会 政策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