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好好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个人认为应该好好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也就是日本方面所说的“华北治安战”,这场战事对当下的中国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

这场战事的借鉴意义有这么几点

1.有事真上。

当时八路军有这么一种作战规律,每当日军对沦陷区居民施暴,只要八路军得知,就会迅速进行针对性的报复,正义总是到来的迅速又坚决,没有任何一滴血会白流,这些总是会立即到来的报复行动,导致日军渐渐开始有所收敛,限制,减少对沦陷区人民的暴行,甚至会假模假式的搞点“亲善”的假把式,原因无他,实在是被八路军折腾的受不了。

八路军无休无止,用尽一切手段的进攻和反击极大改善了沦陷区民众的生存状况,哪怕是那些失败的,损失较大的战斗,都改善了沦陷区居民的生存状况,可以说八路军坚决的抵抗和强硬的姿态,为沦陷区人民活出了统战价值。

例如按照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的下属部队在河北省景县,故城,武县等地驻扎时期的战史记载,由于八路军没完没了的进攻,特别是当地八路军大量使用地道,依托高粱地发起的突袭,导致当地日军长期处于草木皆兵的状态。

进入夏季,由于雨水丰沛,高粱越长越高,形同密林,八路军大部队经常潜伏在高粱地里突袭日军,不胜其烦的日军将高粱砍倒以扫清视野,结果刚砍了没两天,就被八路军大部队猛烈袭击,双方激战一整夜,用日军的话说

敌人的手榴弹如下雨版投来,步兵如海潮般反复冲击我方

后来得知,是因为高粱是当地居民的粮食来源,日军砍倒高粱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当地居民向八路军告状,八路军得知后,连长一级的官员高度重视,随后迅速组织了此次进攻。

此战之后,基层日军对上级要求砍伐高粱的命令充耳不闻,不予执行,原因无他,就怕招致当地居民反感,当地居民又去找八路军告状,基层日军属实是折腾不动了。

为什么当时的居民把人民军队视为“自己人”,视为“我们的部队”?是因为漂亮话说的多吗?不是,喜欢说漂亮话的那位在重庆,你看有人鸟他吗?

是因为你敢砍高粱,八路军就砍你狗头,八路军言出必行,有事真上,能处,你家高粱被砍了,你去告状,八路军就真的会出动,哪怕很多战斗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但八路军就是会出动,所以,人民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我们的队伍,是自家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拥护和支持是无缘无故的,八路军能够享有高粱地的隐蔽和来自民众的制信息权,不是等靠要,而是靠有事真上,靠言出必行,一遇到攻击就迅速还手给自己争取来的(哪怕言出必行的代价是伤亡严重)。

八路军做政治,做历史,做社会,做家国山河的大账,不做枪炮,兵员,钞票的小账,最后赢得了一切。

当时八路军是字面意思上做到了“寸土必争”四个字,执行力度已经具体到了几棵高粱的程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头铁

1942年,日军发起五一大扫荡,动用兵力超过5五万,在四个县的范围内动用了超过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兵力,我冀中军区遭受惨烈损失,部分部队减员至几乎十不存一。

然而八路们还在继续激烈抵抗,想尽一切办法反击。

例如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警备旅1团2营,该营在大部队转移时负责留守断后,当时司令部机关主动做出牺牲,为了不给战斗部队造成负担,让战斗部队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去打,司令部决定就地分散隐蔽,让该营不到300人的战斗部队自行决定作战方式。

该营头铁到什么地步呢?

该营当时为了和大部队会合,连续行军一百多里,由于部队极度疲劳,便打算在一个叫中央村的小村子宿营。

黎明时分,鬼子发现该村有八路军,便大部队拉开阵线,直接合围该村,发起进攻。

该营营长林子元在缺少弹药,连续行军极度疲劳,没有防御工事,没有分配防御方向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将全部仅存弹药集中起来,交给突击排,其它人尾随其后,直接对日军发起反冲击。

日军本来志在必得,以为会是一场攻坚战,结果想不到八路居然不据守,而是正面发起进攻,一时措手不及,直接被冲垮,被击毙一名军官和数名鬼子,随后2营成功突围,留下鬼子在原地一脸懵逼,2营无一伤亡.

2营战士饿着肚子狂奔一上午,终于抵达高家庄,在这里和此前失散的友军8连会合,终于可以坐下来吃口饭了,还没开始吃饭,结果又被日军包围了。

这是日军有意为之,日军多次使用这种战术——先利用仅携带极少量弹药的自行车部队远远衔尾追击,后面跟着大部队,等到八路军跑垮,饥饿疲惫时再发起进攻的战术,多次被日军得手。

然而日军还是低估了八路军的头铁程度,8连让已经饿着肚子跑了一上午的2营安心吃饭,自己冲出去对当面日军来了一个反冲击,又一次把日军冲垮,日军一脸懵逼,不是跑了一上午了吗,怎么还这么能打?于是只好撤退重整等大部队,8连用自己的头铁,给极度疲劳的2营创造了安心吃饭和休整的时间,随后8营和2连一起,重新分发弹药,开始坚守高家庄。

日军大部队终于到了,但他们自己也跑的人困马乏,坦克都活活跑到抛锚,于是两支疲惫之师开始对撞,八路军弹药不足,只好人均精确射击,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最后硬是靠着拼刺刀坚守了整整半天,从下午打到半夜,最后趁着夜色,通过村里的地道成功突围。

此时2营已经只剩下100多人了,部队缩编为连,三天后,“2连”终于遇到了大部队,第七军分区17团,17团看到2营已经变成了“2连”,就在之后的战斗中把“2连”部署为预备队,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支刚刚经历了上千里的长途机动,打了无数恶战,损伤惨重的兄弟部队,给这支英雄部队留下种子。

然而“2连”依然头铁,在随后17团于白庄地区与日军26师团独立第12步兵联队第1大队交战时,作为预备队的“2连”以进攻对抗进攻,哪条战线要被日军突破了,“2连”就从哪个方向发起反冲锋,次次都把日军打懵逼,从预备队变成了突击队。

此战击毙日军该大队大队长菅泽直记少佐。

没有弹药就上刺刀,被包围了就反冲锋,敌人进攻了就我也进攻,饭点的时候敌人打过来了,就让友军先吃饭,自己去打个反冲锋,前进,前进,再前进,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无所畏惧。

他们手里可没有乘波体武器,也没有具备综合射频管理能力,能够发射鹰击21的当代无畏舰,更没有主动相控阵雷达甚至能够普及到近防炮上的电磁弹射重型航母。

但他们的气魄指天天崩,划地地裂。

3.不依不饶,没完没了,无日不战

直接引用日军自己的说法好了,贴两段日军的家信

那个时候是在蚌埠南方一个叫明光的地方,远离战线的这个地方也常有敌军败残兵(指八路军)出没,砍电线杆,割电线,或是袭击铁道警备队,这些让我军很苦恼,这个线路是交通不便的地方,所有的桥都被烧掉,汽车道被挖的坑坑洼洼,形同堑壕。我们只能尽力在修理,但是今天修好的桥,明天又被烧掉,而且道路中还埋下地雷,盖着土。到桐城的第二天都没有任何休息的机会,一直至今日十七日止,每天都全身埋在沙尘里继续修理着被砍倒砍断的电线杆和电线。八月三十日被遣派到桐城去,接连几天都在生死线活动,不知多少次了,到现在还活着简直不可思议!就是比较安全的兵站线,在这四个月里也不知多少次被袭击了。九月一日,被击毁汽车一辆,三人战死,一人重伤,一人失踪。三日,被毁汽车三辆,五人战死。七日,被毁汽车二辆,一人战死,一人重伤。十日,也有车辆被毁事件陆续发生,此外如焚烧桥梁、挖反坦克壕等事情也不胜枚举。

八路军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天都不消停,每时每刻都在想方设法对付日军,消耗日军,就算打不过你也要每天坚持去砍你电线,就算炸不了你的车都要挖烂你的路,就算打不掉炮楼,半夜都要去敲锣打鼓给你提提神,就算打不死你都能逼疯你,每时每秒都在切香肠,但凡让你睡上一顿安稳觉吃上一顿安稳饭,八爷的俩字倒着写。

华北日军之所以在抗战后期被困在若干孤立据点和炮楼里数日子混吃等死,把广大乡村和田野放任八路军去控制,乃至于偶尔外出之前要先通过各种乡保长和八路军联络沟通,做报备,还得献上枪支弹药做见面礼,有些地方甚至到了买粮都得经过八路军许可的地步,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日军经过多年的折磨已经基本士气崩溃了,他们不想再每天去修电线杆了,他们只想安静的蹲在据点里两个饱一个倒。

这种情况,后来美军在越战期间又重演了一次。

《论持久战》首先是战,是无时无刻,不死不休的战,然后才是持久,很多人光看见持久没看见战,是一种无知和选择性失明。

多看看人民军队曾经的光辉事迹,再看看当下,对于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心里务必要有点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