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见别人眼中的世界,是因为你没有站到那个位置

500

1

先讲个故事:

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宇,曹宇有个儿子叫曹奂。曹奂后来当了皇帝,史称魏元帝。

司马懿有个儿子名叫司马昭,司马昭有个儿子名叫司马炎。正是这个司马炎,抢了曹奂的皇帝位子,推翻了魏朝,建立了晋朝,史称晋武帝。

司马炎有个宠信的大臣叫何曾。何曾官封太尉、位列丞相、进爵为公,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一天,何曾陪司马炎宴饮。回到家之后,跟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说:

唉,大事不妙啊。国家顺应天命,受了禅让(实际上是篡位,但是这么说好听一点)。皇帝本来应该好好干,把创立的基业传给子孙后代。但是我每次参加皇帝的宴席,从来没听他讲经国远图,都是讲一些平常小事。这可不是啥好事,是子孙之忧啊。我儿子这辈可能还没事,到我孙子那一辈,就要遭殃了。

果然,何曾的儿子们相对平安地度过了一生,但是到何曾的孙子长大后,司马炎已死,皇帝换成了司马衷,史称晋惠帝。

晋惠帝留下过一句千古名言:“老百姓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喝肉粥呢?”他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八王之乱”,天下乱成一锅粥。

国家一乱,臣子也就跟着遭殃。何曾的孙子何绥就被“八王”中的一个王无缘无故杀掉了。

何绥被杀后,另一个孙子想起昔日爷爷说的话,哭着说:我祖其大圣乎。

这意思不是说,我爷爷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呀,而是说,我爷爷早就预见到这个情况,真是近乎圣明呀。

而何绥还不是唯一在乱世中被杀的何曾后代,历史记载:“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意思是几年后,何氏都死光了。

请问,看完这个故事,你认为何曾是个怎样的人呢?

2

故事还没完。四百年后,斗转星移,中华大地经过一系列的动乱,终于到了一个大一统的强盛王朝——唐朝。

贞观十一年,魏征给唐太宗写了一个《十思疏》,建议唐太宗居安思危,勿骄奢淫逸。唐太宗欣然采纳,在回应魏征的《答魏征手诏》中,就讲了上面这个何曾“明见未来”的故事。

但唐太宗的评价却与史书截然不同。他说:

以前的史书夸赞何曾跟子孙说的那番话,认为他“明于先见”。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何曾其实是个不忠的家伙,他的罪过很大。为什么呢?作为大臣,他看到皇帝的过错不规劝,回家却跟子孙悄悄说。如果把这当成明智,那不就大错特错了吗?国家危难却不扶持,要你这大臣干嘛?

不知道你看完唐太宗的评语之后,对何曾的看法有没有一些改变?

说实话,在看到唐太宗的评论之前,我的想法跟史书上的评论是一样的,觉得何曾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呀。但是看了唐太宗的评论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完全没有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也根本没有想过,原来还可以有这样一个角度。

细思了一下,之所以我没有意识到还能这样看问题,而唐太宗却很自然地这样看问题,主要是所处的位置不同。

唐太宗是皇帝,他当然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何曾的这种行为对稳固皇权、安定国家有没有好处。

而我们是普通人,看何曾的故事,就是一个消遣,如果说作为读者产生代入感的话,一般也是代入何曾或者当时普通人的角色,想象在那种大历史背景下,我们的命运会如何,而不会代入晋武帝的角色。

除非是专门写了给皇帝看的史书,作者才会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评价。例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何曾的评价就是这样的:

何曾议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3

我们看问题时的角度,一是取决于我们目前实际所处的位置,二是取决于我们心中认为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三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

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前面两个角度,很少能从别人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看待问题。

例如,看到马云所说的“996是福报”,有人会感觉不爽,心里产生了对马云的嘲讽、对资本家的痛恨,那他大概率在心里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普通劳动人民,而且认为自己以后也都一直会停留在这个阶级。

但如果有人听完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并且想自己也要去追求这个福报,那说明他可能是公司老板或者高管;哪怕是打工仔,其内心深处也并不认为自己会一直当个打工仔,而是有可能以后会当创业者或大老板。

我们可以自我观照一下,看看自己听了马云的话,是个什么心态?那就知道你自己内心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对未来的追求是什么了。

但是如果要对世界有更好的认知、对他人有更深的了解的话,仅仅自我观照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因为对每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觉和利益判断。这一切主要来源于他所处的位置。

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情绪感觉和利益判断,就要把自己代入他的位置,看看处在那个位置时,可能产生的情感点和利益点在哪里。

4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做个思维训练。

唐贞观十年,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唐太宗两个重要的大臣,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魏征,对此有不同意见。房玄龄说创业最难,魏征说守业最难。

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理由是:

“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而魏征认为守业难的理由是:

“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好了,大家听完之后,觉得房玄龄和魏征说的,谁更有道理呢?

其实,创业和守业都难,硬要说的话,哪个观点都能讲出一大堆理由。这里的关键,不是房玄龄和魏征说了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理解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世界

为什么房玄龄要说创业难呢?

因为房玄龄一直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他是李世民创业团队的核心骨干。

从感情上来讲,房玄龄经历过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艰难,所以知道有多难。从利益上来讲,他也必须强调创业之难,以突出自己的功绩和重要性。

如果房玄龄不说创业难,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而为什么魏征要说守业难呢?

因为他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曾经屡次给李建成献计怎么对付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成为皇帝后,才把魏征纳入自己的团队。

所以在创业阶段,魏征不仅没有参与,反而是给李世民制造大麻烦的人,他当然不能承认创业的艰难。

而在守业阶段,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不计前嫌,虚怀纳谏,魏征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所以魏征必须强调守业的重要与艰难,一方面淡化自己的黑历史,另一方面凸显自己在守业阶段的功绩和重要性。

如果魏征不说守业难,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如果我们仅从房玄龄和魏征所说的创业难与守业难的理由来看,会觉得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那些都只是表象。如果能够穿透表象,理解他们为什么那样说的深层原因,那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对世界的认知就更深了一层。

5

如果你能明白我讲的两个故事,就知道我其实不是在说何曾和唐太宗,也不是在说房玄龄和魏征。

我讲的,其实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呀。

当你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他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的情感和利益的诉求。这样你才能预判一个人在各种情况下会怎么说、怎么做。

只有看透这一点,你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