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深处的1000多人神秘族群,千年来少与外界来往,曾拒绝搬迁,如今怎么样了?

1982年,传说新疆石油勘查队驾驶着特制的沙漠工程车,从塔卡拉玛干沙漠南部出发,一路向北寻找石油。由于勘察队进入沙漠太深,所带的给养很快便要耗尽,于是车队负责人决定再找几天便打道回府。

 

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驾车的司机和坐在前排的考察队员发现车队前方不远处竟然有人,队员们大吃一惊,此处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超过200公里,亘古以来就是无人区,这个人是怎么来的?

 

队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而对方似乎也被工程车吓了一跳,原地愣了一会,转身就跑。

 500

队员们立刻驾车追了上去,沙漠这地方好就好在它没有路的概念,车辆可以一直往前开。队员们一路跟着那个“野人”,很快便为眼前看到的一幕感到震惊,队员们视线的边缘,竟出现了一个非常原始的小村庄......

 

工人们此次遭遇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一时间此事传得沸沸扬扬。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瞬间沸腾了,一大堆无法解释的疑问也随之出现在专家们的脑海里。

 

他们是从哪来的?他们为何生活在沙漠的中心处?他们为何这么长时间不和外界接触?他们是否在守护着什么秘密?他们和罗布泊的楼兰遗址还有历史记载中的精绝古城是什么关系?

 

历史学家们随即开始查阅古籍,然而查遍了从秦汉到明清的文献,都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正当专家们失望之余,一份来自百年前的考古调查记录却让专家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500

1895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沙漠中发现了楼兰古城、喀拉墩古城等一系列重要遗址。而他在其著作《穿越亚洲》中记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小小的绿洲,名字叫作“通古斯巴孜特”,意为“塔克拉玛干的肚脐”,在这个绿洲上生活着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当时很多对赫定的说法根本不信,此事自然不了了之。

 

上世纪20年代,一个叫黄文弼的中国学者作为中国西北考察团的一员也曾到过“通古斯巴孜特”。

 

而石油工人们的发现,证实了赫定和黄文弼的记录都是确有其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深处,确实存在着一支不为人知的神秘族群。

 

1959年,新疆于田县政府闻听辖区内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沙漠里,也曾派出工作队穿越数百公里的茫茫沙海前往联系,并将此地命名为“达里雅布依”。只是后来此地实在太过遥远,交通不便,联系一度中断,直到石油工人们发现,才再次恢复。

 

这些人刚被发现时,数量约有1000余人,后正式定名为“克里雅人”。

 500

500

克里雅人身着羊皮制成的衣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原始生活。部落里除了少量铁制器具外,基本上都是石制或木制工具,人类学家很难对其有个准确定义,如果非要有个说法,可以称之为一个拥有铁器的、以放牧为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

 

克里雅人的这种状态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身上体现出多种文明发展状态,明明开始使用铁器,却又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究竟是从哪来的?

 

克里雅人虽然后来被划分为维吾尔族,但有许多生活习惯与维吾尔族不同,其族源至今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有关他们的起源目前有四种推测。

 

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这片绿洲;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着民族;第三种说法最有传奇色彩,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第四种推测则认为,克里雅人事实上是一个多血统混杂、受多种文化影响的混血族群,而这个特点则直接指向失落旅人融合说。

 

500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故事,至今无法辨别是否确有其事,但达里雅布依却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于世上的“世外桃源”。

 

历朝历代的战火从未波及到这里,身处紫禁城的帝王们也从不知沙漠深处还有这样一群子民,与世隔绝的环境为克里雅人带来了安逸闲适的生活,但也让他们永远停留在了原始时代。

 

于田县政府曾考虑过将克里雅人彻底搬到县城,让他们住进楼房,但是老乡们不愿意,他们选择了如今的搬迁点。

 

如今克里雅人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的惠及。2017年,政府投入资金修建了深入沙漠的90公里柏油路,并为贫困户建设了安置房。大部分人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迁徙到了离文明更近的地方,新的村落通水通电,幼儿园、小学、医务室、饮水安全工程、车站、旅游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也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在政府的关照下的达里雅布依不再像过往那样“不与外界通人烟”,而是逐步开始发展旅游事业,成为国内一些小众旅游爱好者心中的胜地。

 

500

如果你有机会去新疆旅游,又恰好时间允许,不妨去探访一下克里雅人村落,感受一下千年以来的时光失落,一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感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