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帝国坟场”:英国势力从阿富汗的撤出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的阿富汗,一直是域外大国权利角逐的焦点,你方退场我登场。纵观英国从阿富汗撤出前后,权力在这一地区的替补和小国对阵营的重新选择,再次说明国际社会的政治法则。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统治印度的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了号称是“大博弈”的战略对抗,而夹在其中且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的阿富汗无疑是这场博弈中的重要棋子之一。最终,在20世纪20至40年代,随着新生的苏俄忙于国内事务而无暇南顾,英国人在阿富汗逐渐占了上风。虽然大英帝国未像对印度那样直接对阿富汗进行管辖,但还是牢牢把持了阿富汗的外交,并协助阿政府维持其统治。然而,这种看似稳定的存在早已是危机四伏:二战结束后,从1947年开始,短短三年之内,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反映第二次英阿战争的绘画作品。
历史背景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47年8月,即二战结束后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英国对阿富汗内政和外交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阿富汗军队装备的是英国军火商生产的武器,阿富汗政府的财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英国的补贴,英国势力的存在使阿富汗暂时不会受到苏联的威胁。如果要找出能代表英国势力在阿富汗这种如日中天的存在的标志的话,那无疑是英国驻阿大使馆:这座使馆建于20世纪20年代,位于喀布尔郊外约5公里,占地25英亩,是根据英国前外交大臣寇松勋爵的命令修建的,以代表英国在这片“东印度公司领地”上的权势和威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富汗的外交几乎全部由这座使馆把持,寇松勋爵甚至骄傲地宣称,英国驻阿大使的能量抵得上“开伯尔山口的两个营,或者更多”——这里所说的“开伯尔山口”是印度的命门,历史上所有的入侵者基本都是从开伯尔山口攻入印度的。英国驻阿大使对这番夸奖也欣然接受。虽然早在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阿富汗便在名义上从英国治下独立,但高高耸立的英国使馆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英国人对阿富汗的控制。
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英国驻阿富汗大使馆。
然而,就像许多历史进程一样,其转折点总是来得毫无预兆。1947年8月14日至15日夜,印度宣布独立,随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国家相继建立,这拉开了阿富汗摆脱英国人控制的序幕。在此之前,阿富汗与英国一直保持着相当独特的关系——在19世纪的所谓“大博弈”中,英国始终试图将阿富汗作为缓冲国,以对抗来自中亚的沙俄扩张主义,并确保其印度殖民地西北边境的安全。不过,英国人将阿富汗纳入其“日不落帝国”版图的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结束后,两国签署了和约,英国同意向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的统治者提供经济援助,且不干涉其掌控国家内政的权力,以此为条件换取英国控制阿富汗外交的权力。
对英、阿双方而言,这是笔双赢的买卖:阿富汗国王需要英国人的经济援助来强化国家机器(包括军队),以加强对整个王国的统治;此外,英国的保护对阿富汗抵抗沙俄、维持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是非常宝贵的。而对英国来说,一个强大、稳定的阿富汗是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的屏障。1893年,在莫蒂默·杜兰德爵士的主持下,英国人为阿富汗划定了其与巴基斯坦的边界线,即所谓的“杜兰德线”,这进一步强化了阿富汗对英国的外交依赖。1917年的俄国革命、1919年的阿富汗独立,甚至1922年苏联的成立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英、阿两国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印度独立之前,阿富汗一直寻求并确保英国继续保护其免受苏联的威胁。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苏军进驻东欧和伊朗北部,阿富汗人担心他们会成为苏联的下一个目标。1947年9月22日,即印度独立后第五周,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向阿富汗政府保证说,阿富汗的安全对英国“至关重要”,但此时英国已开始努力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工作,鼓励这两国共同确保阿富汗的安全。这引发了阿富汗政府的担忧,他们想知道,英国人打算在多大程度上将阿富汗的安全委托给印度和巴基斯坦——要知道,此时阿富汗已经与新成立的巴基斯坦出现了领土矛盾。
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照片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领土问题
利用印度独立的机会,阿富汗政府重申了他们对“杜兰德线”上普什图族部落地区的领土主张,包括独立前的印度西北边境省份和白沙瓦市,不过这些现在都是巴基斯坦的领土了。阿富汗人认为,当地居民应该自行决定是加入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或者建立一个名为“普什图斯坦”的自治国家。正因为如此,在1947年秋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富汗成了唯一一个反对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此举相当不明智,因为作为一个内陆国家,阿富汗需要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海外贸易。如果因为普什图族的问题与巴基斯坦闹翻,阿富汗就不得不转向苏联寻求援助。在这件事上,阿富汗政府赌了一把,他们希望英国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民风剽悍的普什图族人。当年英国人划“杜兰德线”时,目的之一就是拆散令人畏惧的普什图人。这也导致今天普什图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另一半生活在阿富汗境内。
可惜,阿富汗人失算了。二战掏空了不列颠的家底,此时的英国人既缺乏能力,也没有意愿提供帮助。英国自己背着38亿英镑的债务,同时还被各种国际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在联合国,英国外交官与美国人和苏联人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旨在提出针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和平解决方案;作为同盟国之一,英国需要向德国派出占领军,还要派兵协防埃及、利比亚、塞浦路斯、索马里、苏丹、远东和牙买加;英国人还支持希腊内战中的希腊政府军,支持土耳其反对苏联扩张,还要竭力维持巴勒斯坦地区的和平;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要向新独立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锡兰(今斯里兰卡)逐步过渡管理权。
苏联人来了!
在英国人疲于分身的同时,国际政治局势也在风云变幻。1947年时的英美两国对苏联以及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恐惧不已,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有“铁幕”的落下,法国、意大利等国左翼运动的崛起,以及中国解放战争的初步胜利。
1947年初,英国宣布从希腊和土耳其撤军,以减轻自身的负担。撤军不到一年,英国身上的压力便减轻了不少,手头上可用的资源也得到了扩大,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人才有余力在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24日至1949年5月12日)中参与美国人主导的空运,并在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跟随美国人出兵。
英国从希腊和土耳其撤军后,美国随即介入,照片所示为杜鲁门总统正在签署援助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文件。
在这种诸事缠身的情况下,英国根本无力兑现其对阿富汗政府做出的各种政治、经济或军事承诺。实际上,此时英国人已经在考虑,是否可以像在希腊和土耳其那样,“优雅而不失去声望和地位”地撤出阿富汗,但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阿富汗现在是否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其次,如果阿富汗迫于压力而投入苏联怀抱的话,英国的损失有多大?
进退两难的英国人回顾了苏/俄的中亚政策,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苏联对阿富汗进行扩张的话几乎得不到什么好处,因为该国大部分人是文盲和无组织的农村人口;此外,苏联在入侵和占领阿富汗时会遇到与英国在19世纪所遇到的一样严重的挑战。英国人还把苏联驻喀布尔大使馆作为探查苏联意图的“风向标”,在此期间使馆活动的相对沉寂也表明苏方没有迫在眉睫的计划。于是,英国人决定对阿富汗“放手”,并打算让巴基斯坦及印度接替英国的角色。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恶化,这最终导致了英国势力在阿富汗的分崩离析。
形象的破灭
在1948至1949这两年里,英国外交官一直在试图解决“普什图斯坦”争端,但是,英国下议院在1949年7月最终宣布,巴基斯坦是英国在普什图部落地区的继承者,而不是阿富汗。这让英国在阿富汗人心目中的形象(“公正的谈判代表”)彻底破灭,并摇身一变成了“麻烦制造者”——直到今天,“杜兰德线”仍然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争议的焦点问题。
无独有偶,英国向阿富汗政府提供武器的承诺也落空了:独立后的印度拒绝英国人将存放在其境内的武器运往阿富汗,他们担心巴基斯坦会在运送途中截获这些武器,并用来对付印度。英国政府也撂了挑子,他们把阿富汗事务踢出了“外交优先事项”。虽然英国外交部的一些人还在努力,多次申请贷款以帮助阿富汗政府应对经济挑战,但英国财政部一次又一次地说“不”——在后者看来,在阿富汗不会获得任何商业上的利益。最终,英国人在1949年底被迫放弃了阿富汗,美国人趁虚而入,紧接着便安排了贷款。贷款与完成灌溉赫尔曼德河谷的美国商业合同有关,这项工程此时已快让阿富汗政府濒于破产了。
1950年初,不甘心的英国人曾试图在中亚建立“新秩序”,但其在阿富汗的形象早已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他们的意见在阿富汗外交事务中也已是无足轻重了。同时,不再受英国控制的阿富汗政府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政策,他们试图在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中获利,向美、苏和其他国家寻求经济、军事援助。在冷战初期,美国最终决定扶持巴基斯坦,而不是阿富汗,这彻底将阿富汗推向了苏联阵营。1950年,阿富汗与苏联签署了贸易协议,以减少对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贸易依赖;1955年,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访问阿富汗,并签署了一揽子庞大的军事和贸易协议,这也是后续诸多苏、阿合作的开端。
上图:1955年12月1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及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访问阿富汗时的情景。
事已至此,那座曾代表了英国人在阿富汗势力的大使馆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先是印度,然后是巴基斯坦试图接管这座建筑,但驻喀布尔的英国外交官员还是不惜一切代价让这座大使馆留在英国人手中,直到1994年——1989年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之后阿国的局势便陷入了一片混乱,出于安全考虑,英国人相继撤离,这座充满了历史象征的建筑物被伊斯兰堡接管,并成了今天的巴基斯坦驻阿富汗大使馆。后来新修的英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位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喀布尔建起的第一座兵营附近,而在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正是从这座兵营开始,英国军队进行了“可耻的撤退”,这在冥冥之中也算是历史的轮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