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
北京医院李宏义教授团队关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原创性科学发现新闻发布会在诊疗楼七层会议中心召开。发布会由北京医院院长季福绥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组胚学系主任马超等参加发布会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网等中央及市级主流新闻媒体30余家参加了发布会。
季福绥院长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媒体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并对这项原创性科学发现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此项研究成果是在北京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的长期支持下,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历经16年努力攻关取得的。
新闻发布会上,李宏义教授就“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原创性科学发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不明确。李宏义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工作后出于对祖国医学、尤其是经络的浓厚兴趣。自2006年开始,在“同位素经络示踪成像研究”的基础上,他采用医学磁共振示踪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术,在健康受试者、遗体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两项主要研究成果:
一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
二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
在此项研究成果的创新意义方面,李宏义教授总结出两点:第一是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第二点是开拓了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新领域。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理论将会推动医学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发展,为维护人类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服务。
李宏义教授及其团队的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引起了与会记者的浓厚兴趣,现场答记者问环节中,媒体记者们就此项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组胚学系主任马超在回答《健康报》记者关于从人体解剖学角度看,这个组织液循环和经络穴位的关系是否真实存在时,首先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马超主任讲到,李宏义教授和解剖学团队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形态学研究,不仅在健康志愿者上获得了大量磁共振影像学数据,而且在去世后志愿捐献的遗体上通过注射荧光示踪剂的方法获得了显微组织学的数据,这些非常宝贵的来自人体的研究数据都清楚的表明:
第一,组织液循环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包括皮肤、筋膜、血管和神经等多个通道,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组织液传输网络;
第二,人体组织液传输路径的解剖学结构和四肢的穴位分布有密切联系,可以形成从特定外周穴位到内脏器官的连续通道,以上这些发现为穴位和经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京医院心内科李宏义教授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关于2013年科技日报报道了“大脑中也存在一个垃圾清理系统”,负责清除脑部垃圾的复杂网络称为“脑部类淋巴系统”研究,这项研究与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研究存在怎样的关系和区别时,回答道:
“类淋巴通道”指的是血管旁边的局部“空间”,人们普遍认为“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系统”只是发生在大脑、甲状腺、肾脏、脾脏、肿瘤中的一种局部现象。而近几年,李宏义及其团队用大量的实验观察到了不仅血管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而且血管外膜本身,都存在组织液流动的现象。
这些新发现和新规律揭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新图像,血管不仅能够传输血液,而且能够传输组织液,揭示人体除存在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循环外,还存在第三种循环,即组织液循环网络。
李宏义还就中国网记者提出的问题,对“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计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讲道“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计划,是一项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是构建多种细胞之间、各种组织之间、不同器官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有序网络,从而绘制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阐明组织液循环网络维护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机制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的联系。其中的一部分是与穴位连接的组织液网络图谱,将有可能为解释传统的经络提供人体解剖学数据的支持。
“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计划,好比一辆火车头,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通过多学科交叉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并引领这个领域的发展。这项计划需要重建大量的健康人体和遗体标本的数据,这些数据将非常宝贵,来之不易。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有识之士、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在回答《北京日报》记者关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发现对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时谈到四点,
一是发现心血管循环系统除传统意义上传输血管腔内的血液外,还存在第二种液体传输功能,即传输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中的组织液;
二是拓展了组织灌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延展,有可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例如,这种新观点有可能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视角。
三是神经组织液流动网络将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新领域,李宏义研究团队前期工作给出了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中存在组织液流动的线索,这种神经的组织液流动规律、与神经电信号传导的关系、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系等,有可能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新领域。
四是组织液循环网络介导的药物运输新途径。传统的药物运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药物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难以实现针对靶器官的“点对点”输送。
李宏义研究团队如果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将不仅为传统“穴位给药”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科学的解释,也将科学系统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相对正常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对于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有哪些科学意义时讲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宝库,我们民族从开始繁衍到现在,中医药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医药对于中国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对于发展中国的医学科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样意义重大。而李宏义团队所做的此项研究是从基础研究方面能够把中医和西医有效结合起来的一个突破口。
撰稿:宣传处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