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意义

40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此后的两山轮战,是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意义。

对内的意义是,直接检验了备战经济的成效,为结束备战经济搞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面对险恶的国际地缘环境。先是面对美帝集团的战争压力,后来又加上了苏联集团。为了预防战争,中国被迫实行备战经济。

所谓“备战经济”,是针对“和平经济”和“战时经济”而言的。“和平经济”就是最常见的也是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此时国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危险。而“战时经济”,则是大规模战争已经打响以后的经济。与这两者不同,“备战经济” 则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一个相当大但是不等于1的概率,遭到攻击被迫卷入大规模战争。

这里有几个地方需要澄清。第一,准备小规模战争,甚至小规模战争已经发生的,不算“备战经济”,而是“和平经济”。因为对于国家来说(这里的国家不包括那种有警察没军队的),和平时期也是要搞战备的,军队要训练,军工生产不能停。对于大国来说,这种和平时期的备战,或者略微升级一下,就足以应付小规模的战争了。因此,当前的美国,“两山轮战”时期的中国,虽然都在打仗,但都属于“和平经济”。

第二,“备战经济”强调“被迫卷入”,换句话说,是否卷入战争基本上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因此,纳粹德国那种扩军备战备好了就去战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第三,“备战经济”有可能犯错误搞砸。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战争危险很大却不备战,结果敌人入侵遭到惨重损失。另一种是,战争危险本来不大,但是判断错误搞“备战经济”,最后有大炮没黄油人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例如 1980 年代的苏联。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 1949 到 1979,大部分是备战经济。国家处在全面战争的危险之中,国家的整个经济政策也确实以备战为主要目标,而如果全面战争中国也是被迫卷入的,因此是标准的“备战经济”。备战经济中,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对“经济性”的判断和“和平经济”有本质的区别,本文暂不详谈。但经过将近30年的奋斗,到1978年底1979年初,备战经济在各条战线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历史使命接近完成。基本教育在青少年中已经普及,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建立,尤其是“两弹一星”的成就,使得即便是美国或者苏联,也无法承受对新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的代价。更重要的,人民已经逐渐习惯了和平生活,逐渐用和平经济学而不是备战经济学来思考问题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家都觉得这么三天两头折腾不是个事儿,大家天天忙运动,啥时候才能建成共产主义啊。随着毛主席逝世和中美建交,中国的国际形势也好起来,是从备战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时候了。

但是,如何结束备战经济,开始和平经济,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会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结束备战经济,你想结束就结束,你不想结束就继续搞,但是无论是结束还是继续搞都有可能搞砸,搞砸你活该。

在这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展现了“主席去后最高手”的风范,策划并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实践证明了,苏联不敢打过来,我们可以转入和平经济。从此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外商纷至沓来。不打这一仗,不知道有几个外商有胆在苏联核打击的阴影下投资。

而对外的意义是,直接粉碎了越南“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嚣张气焰和狼子野心,揭穿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其实是个纸老虎,从而改变了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前,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对中国取攻势,甚至叫嚣“打到南宁过春节”。中国则要南边防越南,北边防苏联,处于两线防御的恶劣态势。而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打,首先把越南打回原形,南线成为中国进攻或以守为攻的有利态势。更重要的是,在快速打击越南这个狗腿子的同时,北线严阵以待,使得苏联无暇也无力动作。这就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看清楚,苏联看起来强大,其实虚弱得很,而且这个主子关键时刻是不会管狗腿子死活的。苏联的战略威慑信用在中国这里完全破产。于是中苏双方的战略信心完全改变,中国一天天好起来,苏联则一天天坏下去,仅仅13年以后就解体了,北方威胁就此消散。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表明,领导人的胆识也是战斗力,而且是最高层次的战斗力。1979年初的时候,全世界就没从军事上看好中国的,都觉得中国刚刚十年内乱军队都没好好训练,怎么能打得过越南的百战精兵。结果中国就打了,当着苏联主子的面打走狗越南,打得干脆利落,告诉全世界我就打你的走狗了,你能怎么着?不服你放马过来。结果苏联也没敢过来,只好忍了。这计算之精胆气之壮,毛主席去世以后,确实没有第二例。

最后,谨以此文:

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和两山轮战的全体参战指战员致敬!

向支援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和两山轮战的各条战线全国各族人民致敬!

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抗击侵略、创建和平而努力工作过的所有中国人和外国友人,致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