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黄梅县改名谬论(二)

“.......,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

当本人关于黄梅县改名之争的第一篇文章《驳黄梅县改名谬论(一》发出后,某些安徽人写的一些文章和评论里仍然执着于纠缠“梅”与“枚”字之争。为此,我现在拿出新的证据来证明地方上的文字俗用与错用上的问题。见下图。

500

此出版物为1976年出版,落款为“安灰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梅山水电站”。

某些安徽人在这里根本没有理由谈二简字这个问题,因为《二简字总表》里没有“徽”字简化为“灰”的记录,只有第二表中第一类“同音代替字”中有“徽”代“辉”的记录。见下图标注处。

500

《二简字总表》第二表部分

下面还有一张图片可以证明是“灰”是“徽”的俗用。见下图。

500

安徽中医学院的油印本

这是安徽中医学院的油印本,里面出现了“徽”和“灰”的混用(见标注处)。这和我上一篇文章(《驳黄梅县改名谬论(一)》)中,黄梅县出版物里“梅”与“枚”混用的情况如出一辙。

其他证据,例如像章上的“灰”字错用等情况,其他人已经在各类评论中展示过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枚”字使用的问题,至此,我想我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如果某些安徽人还在文章和评论中纠缠此问题,除了“胡搅蛮缠”这四个字,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能代替了。

下面来继续谈谈黄梅县改名的问题。我们还是用某些安徽人常用的图片来作具体分析,请看下图。

500

引用自《今日头条》

最近还出来了文字版的,比如下面这个人在《今日头条》上发表的文章,

500

引用自《今日头条》

我们还是以某些安徽人使用最多的那张图片为例说明吧。

这张图片是“百度贴吧”里:“黄冈吧”中的内容,经过文字内容比对,可知此手机截图是真实的。根据百度数据记载,此贴文作者网名为“为人民服务哟ok”,吧龄4.3年,此文发表时间为“2022-01-12 15:43”,IP属地江西。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人在贴吧上都发表了哪些内容吧,见下图。

500

引用自百度《贴吧》

经常看有关黄梅戏争论文章的读者,对这些标题的文字是否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对此我不作任何评论,需要标注的内容我也已经做了标注,请读者自己辨别,我只作内容展示。

现在我就图片中的不实文字内容一一进行驳斥及纠正。

首先来看这一段,“今天的黄梅县只有60年不到的历史,前身是‘黄枚县’。当然有不少人以为,‘黄梅县具有千年历史’,其实之前的‘黄梅县’早就解散了。黄枚县是古黄梅县、九江小池、安庆龙感湖的合成,属于近代诞生的新县。”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历史记载吧。

下图是《隋书》中的记载。

500

元大德[1297-1307]饒州路儒學(明修本)

下图是《明一统志》记载。

500

明嘉靖38年[1559]書林楊氏歸仁齋(刻本)

这是《清一统志》记载。

500

清乾隆[1736-1795](內府抄本)

这是《湖北省黄梅县地名志》中记载。

500

1985年由黄梅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到,从隋朝到新中国成立,黄梅县的建制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也从未解散过,文中的“今天的黄梅县只有60年不到的历史......其实之前的‘黄梅县’早就解散了”的言论就是妄顾事实,纯属捏造。

关于小池镇的情况。现在的小池镇并非是建国后划入,民国25年之前,小池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黄梅管辖,名称为清江镇,一部分为德化县(九江县)管辖,名称为小池口镇。见下图。

500

民国24年江西江北属地划归湖北,至此,两地合二为一。见下图

500

《申报》民国24年10月29日版

以上佐证材料,均与1985年出版的《湖北省黄梅县地名志》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至于合并龙感湖就更是无稽之谈。我们先来看看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两县的资料是怎么记载的吧。见下图。

500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龙感湖是横跨湖北省和安徽省,地处安徽省宿松县的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的东南部的一个湖泊,1955年中央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正式下文,将两地分别对此湖的各种名称合并称为"龙感湖"。因此,根本就不存在某些安徽人经常使用的那张图片中说的“龙感湖地区属于安庆”的情况。如果某些安徽人觉得将龙感湖安徽的那一部分划归给湖北,对龙感湖的未来发展会更好,我认为湖北人不会反对接收,至少湖泊管理上统一了。

某些安徽人使用的这张图片中最恶劣的谎言,就是对黄梅县民俗的造谣和贬低。

我们来看原文的描述“古黄梅县民风彪悍、民俗恶劣。据康熙、乾隆时期《黄梅县志》两次记载‘黄梅县恶名难治’就可说明”。

现在我们来揭剥一下某些安徽人对黄梅县民俗问题制造的谎言吧。

根据资料记载,《黄梅县志》在清代总共就出版了三辑,现存志书分别是清顺治一十七年(1660年),徐昱、萧蕴枢纂修九卷本;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薛乘时、沈元寅等纂修五十四年重刊本;清光绪二年(1876年),覃瀚元、袁瓒、宛名昌等纂修四十卷本。目前,大陆现存的善本只有光绪版的《黄梅县志》,其余两个版本均在台湾省收藏,国家图书馆也只有这两个版本的影印出版物。见下图。

500

清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卷首

那么,现在请某些安徽人告诉大家,你们说的“康熙”年的《黄梅县志》是在哪里看到的?能够给读者们展示一下原版的图片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史书中记载的,真正的黄梅民俗是什么样的吧。见下图。

500

《黄州府志》明弘治十三年刻本

500

从上述资料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史料中对黄梅县的民风描述都是“淳质俭约、土风厚善”等形容词,从哪里看到了某些安徽人使用的图片中的“恶名难治”呢?

那么,某些安徽人这样贬低黄梅县,贬低黄梅人是何用心呢?

他们苦心孤诣的执着于纠缠“枚”字的使用,不惜编造谎言来否定黄梅县的历史,将建国后的黄梅县与建国前的黄梅县的历史分割开来,这是为什么呢?

整篇文章写完,我突然想到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一句话,“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他们在各类网络、媒体上不断的宣扬这些谎言、谬论,不正是在“亡”黄梅县的历史,进而“亡”黄梅县的文化吗?他们热衷于做这个事,最终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从他们宣扬这些内容来看,这些人的用心何其险恶、手段何其卑劣,对待同胞何其狠毒。

我想请看到这一系列文章的国人能够警醒起来,一起来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斗争,让这些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时,我也要正告这些人,你们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今后,我还会揭剥某些安徽人的言论和使用的图片,让大家看到这些言论和图片背后隐藏的真相。

(本文同时在《今日头条》发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