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行车,特别是利润丰厚的中高端车,国产占比还是比较低的

【本文来自《亲身感受,85年以后,上海产的凤凰永久质量下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时政网站的运动板块-  自行车板块

从大学时代开始折腾自行车10余年,至今自用、帮别人选车超过30辆(山地车、公路车,多捷安特、美利达、崔克),也算自行车老玩家了。

   说到国产自行车,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喜德盛、瑞豹等国产品牌,产品越来越好,认可的人也越来越多,忧的是,国产自行车,特别是利润丰厚的中高端车,国产占比还是比较低的。同样的配置,便宜不少,卖的也不那么好,在国际市场上,更是难见国产品牌的身影。

     

   叹息国货中,本土品牌被国外品牌吊打,我到不那么看重,究其原因,还是跟市场需求导向,而不是绝对的技术能力问题。

     山地车、公路车为例,外国发达国家较早进入机械化,一战、二站时期就有内燃机车,中产就能消费,自行车定位在运动竞技、运动休闲,而不是像我们的二八大杠,承担了很多运输、通勤功能,后续的发展也是如此,而运动竞技上投入的研发不多,而改革开放后,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逐步铺开,这样的定位产品,慢慢就没有市场需求,驰名中内外的凤凰、永久最后就不得已,卖了品牌而实际消亡了,现在的凤凰、永久,难说是合格的自行车。 

     而在国外,经济先发展起来,民间、政府层面也一直有各种级别的山地、公路车比赛,导致民间玩家、赛事转播、厂商赞助,不停转的良性需求链,然后投资研发也持续不断,形成庞大的运动自行车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提高,各种娱乐需求大大增加,与其他娱乐类似,外国成熟的运动娱乐消费市场,对我们的“古板、单一”的自行车市场是降维打击,是毁灭性的,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今。

   

  现在国内整个市场逐步迎来大发展,自主品牌也层出不穷,喜德盛为其中的佼佼者,但奈何国内市场的氛围、爱好者基数、对于自身品牌的认同,都还有一个过程,我相信我们的自行车运动品牌也会像国产小汽车一样,总有走出国门的一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