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你会选择艺考吗?

  根据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音乐人报告:

  “65.7%的音乐人就读专业与音乐无关,多数音乐人通过互联网学习音乐,比例高达 48.5%,学历专业学习仅占 12.7%,社会学习(含机构和私人教师) 占 12.59% 。”

500

  如此看来,过半的专业音乐人都是非科班出身。

  那么每年成千上万的音乐艺考生心怀憧憬挤地考音院,努力为毕业得到一份音乐类工作打下地基,这样的做法是否文不对题?

500

  当我问起「重回17岁,你会准备艺考填报音院吗」,大多数行内人都会笑着摇头。面对这个问题,曾有一位制作人分享到:

  “每个阶段的想法不一样,在刚毕业的三四年,我可能非常想去专业院校,但现在我觉得, 为了保有那一份灵气和地气,可能不会考虑专业院校,会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慢慢弥补专业上的缺失。氛围的熏陶固然好,可站在谋生的角度,家庭条件不好的千万别考,宁可随便读一个专业混水摸鱼拿文凭,期间拥有更多时间自由支配,实践出真知。”

500

  学院派,就是撇开现代大众的审美,不分时代地专注音符本身。

  而大众喜欢听的是什么?

  是哪怕伴奏非实录,整体依然饱有感情,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品。

  很多音乐人现在能从事这一行,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过去的斜杠:沉迷大量同时期的网络音乐人作品,贴着时代的音乐审美与时俱进,积累所谓“好听”的音乐语言,在大量摸索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习惯,以至于多年过后,「网感」「高产」,双管齐下。

500

  音乐啊音乐,学它的目的是运用它,运用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共情。

  从利益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说白了,感情牌打得好,收益理当不差。这恰恰就是学院无法接洽商业的关键所在。

  未来想把音乐当职业,是否需要报读院校?下列几点或许可供参考:

500

  经济能力

  经济条件要好,家底要厚,钱要到位。

  学乐器表演的,首先乐器就不能差。央音上音的学生手握的器乐基本六位数起跳,琴壳都要万把来块。再者,即使校内有教授一周一次的专业小课,学生依旧要做好课外找人带的打算。艺考愿意砸钱买证的大有人在;肯花一节课四位数的价格找目标院系的教授手把手带的也不胜其数,你说一个两手空空的人,凭什么干趴一票有天赋又有门路的人呢。

500

  当然不是说普通家庭就一定不能选择艺考,前提是你一定要考虑清楚,「投入代价」和金钱上的「低回报」,这笔风险是否能承担的起。

500

  迎合市场审美的能力

  有的人泡在古典四大件里不亦乐乎,其实他们对音乐的包容性很强,现代先锋派无调性作品张嘴就来,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向下兼容,就是土。他们在系统化的体系里面被老师一遍遍打磨,努力掌握音乐这个“工具”。潜移默化中,会丧失掉对市场音乐的敏感度。大家都在“学猫叫”,你写了一首“猫捉老鼠”又能怎样?

  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就是一个从0走到1的过程,作为科班学生,你是否做好了一边按部就班应付学业,一边贴合当下审美,与时俱进地做出些东西?

  有时,学校让你干的,能挣钱的,自娱自乐的,这三者是割裂的,并时刻相互冲突着。

500

500

  学习额外技能的能力

  大众往往对专业领域的东西有着很深的误解,所谓“学音乐的”,不分三五九等,但也讲究台前幕后。

  可招音乐岗的老板就不懂这些。参照一些游戏公司招聘配乐师时提出的条件,不难发现,他们要的根本不是人才,是全才啊。你看,做游戏配乐,不仅要会写曲子,编混录也都要会,一人能顶好几个音乐专业的人。老板要的不是demo,而是完成度高的作品集,是能够摆上台面称为商业音乐的作品。

  也就是说,即使进了音院,大学四年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也还是要额外多学一些别的专业的课程。比如,学古典作曲专业的,课外也要琢磨混音录音;学音乐制作的,和声配器也要一点一滴地钻研。

500

  音乐院校专精,但有的人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多看多学多开眼界。懂得灵活变通的人明白,院校之内外,皆有资源可以靠自己争取。同样时间,同等学历的前提下,会干的事更多,竞争力自然更胜一筹。

500

  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了院校后,老师教的理论,必然是正确的。但长久以往很多学生容易迷茫:明明我写出来的东西很好听,却不符合理论规则,那它到底是对的吗?

  目前国内院校选用的和声教材是斯波索宾和声学,在学习的前期学生都被要求记住一个规则,就是禁止平行四五八的出现。老师或许不会向你解释,古典乐也是旧时的流行,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因此,禁止的东西,就是那个时期的名家根据听众普遍无法接受的听感而总结出的规则,让学生照着规则练习,也只是为了写出谱面、听感都符合那个时代风格的作品,仅此而已。

500

  学生按着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思维体系尚且不够完整全面,对曲目风格的把控能力弱,竞争力必不如人。

  因此,同样的时间里,反复思考,不断摸索,在错误里摸爬滚打总结的规律反而能使作品更有灵气。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明白“为什么”之后才“怎么做”的学生,对音乐判断力一定不赖,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规避,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用钻牛角尖。

  以上,算是过来人以上帝视角,对心里有梦的小朋友们一点建议。

500

  相比其他正经专业,音乐特殊一些,文凭的作用微乎其乎,充其量就是证明了你在参加艺考时的能力能够刷下同龄之人。在行内人眼里,是否入读音乐院校与是否找得到工作的关系真不大,按部就班拿到毕业证的好学生没两把刷子照样挤不进来。

  音乐行业,大家都靠手艺说话,汉斯季默就是非科班出身。

  音乐的熏陶不止学院有,高中熄灯后mp3里的周杰伦算,大学寝室里轮着借回家的伍佰卡带也算。体系固然重要,但音乐讲求的客观规律,都是在为人类天然的审美喜好而服务。

  梦的世界总是无限宽广的,一纸文凭的作用并不够大,但十几岁的好年纪就应该敢想,敢做,敢闯。

  我想业内的人们也更愿相信,肯十年如一日磨练的人,才有可待之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