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转自公众号“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人生充满偶然。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多走5到10年的弯路。工作如此,买房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2022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193万,大学毕业生人数1076万,双双迈过千万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选大学是第一位的,但不能忽视了选好城市的重要性。

那么,哪些是高考意义上的好城市?

01

教育大城之一:

本科高校最多的城市

第一类是教育大城。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

这些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一个指标是高校数量:

500

如果将本专科高校都统计在内,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5个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武汉(83所)、广州(83所)、重庆(70所)、郑州(67所)。

正如城市有行政级别、城市能级之分,大学也有本科、专科及双一流之别。

排除专科高校,全国本科大学最多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尔滨、长春、南昌(27所)。

可以看到,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等传统教育强市脱颖而出。事实上,这些城市不仅本科院校众多,双一流高校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500

相比而言,一些经济强市的本科院校数量却明显挂“单”。作为万亿城市,深圳只有5所本科高校,苏州8所,无锡东莞南通都是3所,佛山则是2所。

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高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晋崛起的经济强市。

02

教育大城:

在校大学生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二个指标是大学生数量:

数量越多,说明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

不计港澳台,内地大学生(本专科+研究生)最多的20个城市分别是:

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西安、南京、长沙、石家庄、哈尔滨、南昌、上海、合肥、昆明、济南、杭州、天津、兰州、贵阳。

500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的本专科学生总量超百万,位居前三。其中,郑州位居前列,主要得益于众多专科院校,而其在校本科生数量远低于武汉。

相比本专科生,在学研究生规模,更能衡量相关城市的大学实力。

2021年,在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只有7个:

北京(41.3w)、上海(19.1w)、武汉(18.27w)、南京(17.79w)、西安(16.44w)、广州(14.57w)、成都(12w)。

不难看出,广州、武汉则是仅有的两个在校本专科生破百万、在学研究生超过10万人的“双料大城”,专科生虽然占比不少,但也不乏本科生及研究生。

郑州虽然本专科生超过百万,超过武汉,但在学研究生数量不到6万人,不到武汉的1/3。

03

教育强城:

双一流大学

高校数量之多、大学生之众,只能说明教育规模,难以说明实力之强。

衡量教育教育强城的标准有二:一个是双一流大学,另一个是世界500强高校。

先看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级版,与传统的211高校相比,双一流有所扩容,几乎每个省份都来者有份。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发布。与第一轮相比,这次取消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高校之分,统一为双一流大学。

500

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一流院校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辖市,以及其他主要省会城市,基本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

即使是欠发达地区,也有双一流高校入围,如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

不过,由于第二轮双一流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高校混在一起,失去了传统985与211的识别度。

这方面,可通过各地入围的一流学科总量进行衡量:

500

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跻身双一流,未必说明高校实力突出,但成为双一流,却能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实力不算发达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两所双一流大学,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

这两所高校,在日常的行政教学开支之外,还获得了河南75亿资金的重磅扶持,其中省财政分别安排郑州大学50亿元、河南大学2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

所以,双一流大学,未来会强者恒强。

04

教育强城之二:

世界500强高校

第二个指标是世界500强高校。

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真正具有可信力的只有4个:QS、U.S. News,泰晤士、上海软科。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1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500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共有6所,上海5所,南京2所,广州2所,武汉2所,天津2所,长沙2所,深圳2所。

从高校来看,4大榜单全部跻身200强的只有7所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这正是赫赫有名的清北+华东五校。

当然,一向被视为教育洼地的深圳,却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跻身多个世界大学排名,这与公众的传统认知形成冲突,背后或许不无深圳经济强市的加持。

当然,四大榜单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可自行参考。

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深圳、苏州、无锡、佛山等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