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里根上海之行掠影

作者:李天震 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党组成员。

1984年4月,里根作为中美建交后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来到上海。我参与了当时的接待。

行前,里根曾对美国的企业家们许诺说:“此行,我将以推销员的角色到中国去推销美国货!”媒体为他注释说:“总统所要推销的,当然是美国的价值观”。

中国令我心驰神往

东道主中国大大方方为里根打开绿灯,在上海特意安排他访问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同思想活跃的年轻学子见面并向师生发表演讲。在我记忆中,为西方大国首脑提供大学讲坛这还是第一次,至少在上海是如此。敏感的外国媒体似乎从中嗅出了什么,纷纷评说此举“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姿态”。

500

• 1984年4月30日,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礼堂演讲。

4月30日,里根来到复旦,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热情、好奇的学生显得很兴奋,人人都想争到一个最佳位置,一睹这位昔日电影明星的风采。不知不觉中,人们相互你推我搡起来,不少人还伸出手臂欲同里根握手。迎宾队形一度出现了混乱。

显然,里根对此并不十分介意,他带着人们在电视中早已熟悉的笑容,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从神情看去,年轻人热情之下的无序反倒令他更感风光十足。

根据中美双方事先商定,总统在这里有两项活动。在观摩一个班级的教学并同学生进行了短暂交流后,里根随车队来到礼堂,他将在此完成其访沪“重头戏”——向复旦师生发表演讲。

在挤满上千人的大礼堂,里根受到了热烈欢迎。没有更多的仪式和程序,他登上讲台,面对全神贯注的听众,开始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我在中国的访问才五天,所见到的名胜古迹却使我终生难忘”,他列举了古城西安、万里长城以及“至今仍在守卫着秦始皇的(出土)兵马俑大军”。我注意到,在提及长城时,他使用了一个令多数人颇感新奇的短句:“从太空都能看到的巍峨壮丽的万里长城。”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这样的信息——在太空以外可以看清我们的长城。

切入正题后,里根开宗明义:“中国令我心驰神往。”

从美国总统口中冒出这么一句话,显然是出乎师生意料的,这一瞬间,会场鸦雀无声。随后里根继续说道:“各位可知道,中国已在许多方面对美国的生活发生了影响。中国的影响、中国的成就,在美国到处可见。”

接着他通过一对虚拟的“情侣”在半天之内的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在美国的影响”:

里根总统

“如果我今天下午是在华盛顿,只要向窗外望去,便可以看到一男一女,身穿中国丝绸服装,在白宫门前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散步。他俩可能正在前往国立人像馆,去看中国艺术展览。看完展览后,他俩也许会漫步走向国家美术馆,去看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该馆设计的新楼。然后,他俩可能会去一家中国餐馆吃晚饭,以此来结束一天的活动。”

待他一口气将这一连串的“巧合”念完,台下已是笑声一片。看得出,为准备这份讲稿,里根把“功课”做得相当充分。

为了进一步缩短同中国师生的心理距离,里根不惜篇幅,把一串串烫人的“恭维”抛给了东道主——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及其校长谢希德教授。他说道:

里根总统

“我们提到中国就想起了朝气,这是蓬蓬勃勃的朝气。我们还想起并不总是与朝气并存的敏锐,洞察事物的敏锐和睿智头脑的敏锐。”

说到这里,他刻意提到了几个为多数中国人所熟知的人名:

500

里根总统

“王安公司的电子计算机,现在已成为美国各地办公室里的必备之物。这些计算机是王安先生的天才和心血培育出来的,而王安先生本人则是上海的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建筑,为美国的城市面貌增添了光彩。贝聿铭先生的兴趣,是他在上海念书时就产生的。

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丰富了我们对宇宙、对物质的基本特性的认识。他是在上海出生的。”

演讲者念到这里,会场再次响起一片掌声。

平心而论,里根的演讲是成功的,如同媒体常常渲染的那样,他的风采很迷人。他演讲时借助眼前透明的电子提示板,可以“不拿讲稿”,俨然一副“脱口秀”的姿态:双手轻抚讲台,微笑面对听众,时而目视前方,时而环顾左右,自始至终以“目光”同师生们保持着情感的沟通。加之几十年演员生涯滋润出来的一腔动人的“男中音”,以及温情而洒脱的讲演风格,里根成功地施展了自己的明星魅力。

整整30分钟,听众席上无人旁骛。很明显,对中国“心驰神往”的里根,此刻却征服了复旦礼堂内的所有听众。

“国卿”背影阑珊

里根的演讲很能吸引人,一段段经过精心构思又极富情趣的话语在礼堂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来自中国师生的热烈反响显然使这位美国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自己的情绪,在近30分钟的演讲中,他始终精神饱满、兴致勃勃。

作为大国总统,里根似乎很崇尚“以人为本”这一信条,演说中他没有忘记同大家谈谈“人的尊严”问题。

他说“耶稣教导我们,要像爱惜自我一样爱惜我们的邻人”,遵照他的教诲,“我们希望他人个个美满;而当我们听说旁人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以及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时,就会感到难过”;“我坚信,在美国,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皆享有尊严”。

看得出,这一段声情并茂、有如牧师布道般美妙的说辞的确打动了诸多青年学子,偌大的礼堂内肃穆、宁静,他们是用心在聆听。

然而事后发生的一幕,却让总统的“真诚”打了折扣。

按照事先的安排,复旦演讲后的第二天,里根一行来到西郊虹桥乡走访一家农户。这户人家不久前新盖了一幢两层小楼,在附近农家住宅中属中等水平。户主夫妇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客。在楼下客堂稍事寒暄后,由主人引路,大家登上二楼参观。二楼是居室,里根夫妇及国务卿舒尔茨夫妇饶有兴致地跟着主人穿堂过室,认真听着他们对房内摆设的介绍,总统还不时插话提问,夫人和舒尔茨夫妇含笑站立一旁。看得出,大家的心情都很放松。

二楼屋外是一排阳台,从这里远望是一片嫩绿的菜地,屋檐下一块用水泥铺成的场地十分干净。里根在阳台上打住脚步,同主人夫妇随意交谈了起来。

这时,有位白宫人员找到我方礼宾官员,要求我们设法把舒尔茨先打发下去。当他确认我方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后,便径直走向了他的国务卿,用右手指了一下楼梯,以不无礼貌却又是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了声:“先生,这里没你的事了,请你先下楼去!”于是当着中国人的面,美国国务院的首脑无奈地手搀夫人,沮丧地走下楼梯。这时的他,面部已全然没有了先前那样轻松愉快的笑容。

接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是白宫方面一手导演的“好戏”:众人被请到了楼下平整的场地上,二楼面朝庭院的阳台上只留下了里根夫妇和主人夫妇四人。里根面挂人们所熟悉的笑容,开始向楼下众人招手致意,庭院里顿时爆出一片掌声,在场的摄影记者纷纷按下相机快门。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夫妇则在人们抛向里根的掌声和快门的“咔嚓”声中,默默地穿出人群,正循着田间小路缓步朝停在公路旁的汽车走去,留给众人的是两位老人的阑珊背影……

仅只一天之隔,“人人都享有尊严”的余音犹在,我之“昨日所闻之言”与“今日所见之景”便形成了恍如天壤的落差。堂堂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务卿,总统宝座的第四顺位法定继任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然也在里根的眼皮底下)竟被总统僚属奚落到这般田地,而此刻总统先生想必早已全然无心顾及他舒尔茨的面子了。颜面既失,遑论“尊严”?足见里根总统的所谓“尊严论”也是依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转移的。

维护他人的尊严无疑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大爱。但在现实世界里,它却很难做到“普世”划一。其原委说到底恐怕仍然离不开先哲说过的那句话:天下原本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爱”、“无缘无故的爱”。自然,总统先生那方土地亦莫能外。

-End-

作者 | 李天震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