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人和偶像剧没落除了红线这类外部原因,还有几个内部原因
【本文来自《现在台湾艺人在大陆怎么都不火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洛阳铲小铲一下,最近看《正义的算法》,想到了这个帖子,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台湾艺人和偶像剧没落除了红线这类外部原因,还有几个内部原因:
1.岛上大部分文化和大陆过于接近,但台湾本土特点却很难火。大陆和台湾省的文化实在太相似了,颜值取向、街景建筑、饮食习惯、语言习惯。如果没有在颜值和才艺上超出很多,那大陆这边完全可以有平替的明星。
举个例子,周杰伦火热的曲子有很多,但基本是普通话歌传唱的广。闽南话的《火车叨位去》、《爸我回来了》相信很多自称杰粉的人也唱不来,其他歌手的闽南语歌受众也很难向大陆推广(粤语歌/剧我放到后面谈)。
同理,各种偶像剧也是以普通话为主,我印象中只有早年的老台剧才有闽南话。所以不管是双语版本只普通话版,还是本身就只有普通话版本,台湾一人想做属于“熟悉的文化”更好入门。
2.演艺圈创新的内驱力不足。台湾艺人实际上依然做的是岛上爱看的内容,实际上发展不出去。在东亚不如老前辈韩国和日本艺人,而在东南亚这几年也有泰剧泰星,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各自都出了热门的本土艺人。至于欧美早年对东亚脸明星更水土不服,接受度更高的居然是日本宅文化,近两年的韩国艺人倒是在北美打出一片市场了。
而当年大陆正好市场文化市场有空缺,加上当时相对友好的台海关系,台湾艺人就在大陆有市场了。正好凭借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台湾的偶像剧接受程度也高。所以我记得小时候芒果台到福建地方台都买剧,台湾艺人的出访邀约也很多。老生常谈的大陆发达后,艺人产业也上来了。台湾艺人产业依然守着一亩三分地做岛上爱看的内容,自然吸引力就降低了。
3.台湾岛历史上距中华历代的行政/文化中心过远,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文化。
大陆这边,甄嬛传等一系列清宫剧都能输出台湾省、越南、欧美;就算台湾国学汉语古历史研究学者再嘴硬自己是“正统”,也没法掩盖台湾岛先天缺陷:距离中华历代的行政/文化中心过远,就没法真正拍摄古装剧。岛上的环境又不能拍深刻的近代政治剧、抗战剧,毕竟那段历史完全是打果党的脸(包括绿营很多人的祖辈也避不开那段历史),只能是拍套着民国背景的言情剧。
那怎么办呢,看看过去拍的现代都市剧吧,《公主小妹》《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都是改编自日本漫画,后来的《泡沫之夏》《败犬女王》《下一站,幸福》有日剧经典元素和韩剧的狗血,最近的《正义的算法》,宣发和评论也将其和日剧《legal high》律政喜剧相比。但是韩国日本的文创产业又不傻,在剧本和创意中永远走在你前头,台剧是明显跟不上了。
再看下香港,港星港剧到目前一直很有热度,个人觉得和当地文化结构有关。大陆的文字语言、饮食文化、人情世故,却和香港回归前遗留的西洋建筑、下午茶、语言、重商氛围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大部分和大陆一样,小细节和文化上又有点特别。
比如粤语(虽然说来自广东)成了香港非常深刻的一张名片,大家应该看过非粤语使用者唱《浮夸》《海阔天空》,或天南地北的抖音博主剪辑港片港剧片段,哪怕他们完全不懂粤语,就只是爱好这一口就能使用上。个人觉得比闽南语的普及程度广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