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门:禁止核武器,还有可能吗?

500

6月21日,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称,广岛和长崎的“可怕教训”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而曾经不可想象的核冲突前景正在回到可能范围,“在一个充斥着地缘政治紧张和不信任的世界里,这是毁灭的秘诀。”他说,“我们必须停止敲世界末日的大门。”

1945年,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受了来自美国的核武器袭击,日本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核打击的国家。两次轰炸中,约有129,000–226,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此后的数十年中,幸存者及其亲属又饱受核辐射相关疾病以及心理创伤之苦。

“让我们在被核武器消灭之前,首先消灭它们。”古特雷斯在致辞中呼吁。

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于2017年7月通过,2021年1月生效,超过80个国家加入了这一条约,但就在条约生效到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世界局势急转直下。自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动用核武器,其他国家对俄罗斯核武威胁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多。6月13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直言,全球核武库预计将迎来一波强劲增长,“现在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似乎比冷战高峰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高。”

广岛和长崎核爆70多年后的今天,核武器再次成为了讨论焦点。这不禁让人思考,这几十年间,我们究竟是离核末日更远,还是更近了?

核战:国际法的长期灰色地带

直到2021年1月之前,没有任何国际法或条约明确禁止核武器的使用和核威胁。

核武器使用的合法性,通常被放在国际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简称 IHL)的框架下进行讨论。这是一部战时法,旨在保护没有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包括平民、难民、中立国、伤员、已经投降或失去作战能力的士兵,等等。[1]

其中,区分原则(rule of distinction)和比例原则(rule of poportionality)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尤为重要。前者规定,任何军事行动只得针对军事目标,而非平民目标。后者继而规定,在针对军事目标的行动中,对造成的平民伤亡和附带性破坏,不得过分超出该行动所带来的直接军事利益。[2]

500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县产业振兴大楼遗迹 / UN

在学术和法律界的讨论中,在几种 “理想” 情况下使用核武器,有可能不直接违反IHL。其一,用核武器精准打击在公海中即将发射导弹的潜艇。其二,打击位处远离人群的沙漠地区的大型武器基地。其三,符合条件的军事报复行动,比如针对敌国违反IHL行为的打击。

这几种“理想”情况,都要求不造成平民伤亡和大规模环境破坏,并且要有很高的“回报”,比如生存自卫或能够削减敌国大量武器装备。

然而,在现实层面,使用核武器很难不违反IHL。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范围和杀伤力、对人身、建筑和环境的巨大破坏,都难以只针对军事目标本身,而不波及平民和周围环境。从这两项原则出发,1945年美国针对日本两座平民人口密集的城市的核武器轰炸,可以说是直接违反了IHL。

与核武器相类似、能够造成无差别大规模伤亡的其他多种武器,到今天已经被国际法明令禁止,比如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和反步兵地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核武器都没有被纳入法律禁止范围。这也意味着,核战不是完全非法,使用核武器的一方可以通过诉诸于国家紧急状态等方式,将核战合法化。

国际条约:从“不扩散”到局地“无核”

另一种管控核武器的方式是国家间签署的条约。其中,最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便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简称NPT)。1965年至1968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十八国裁军委员会草拟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于1968年开放签署,并于1970年生效。

500

●1968年,英国外交大臣 Michael Stewart (右三) 签署 NPT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根据该条约,非核国家要保证不在未来制造、拥有以及接受核武器,而核武器拥有国要保证不将核武器直接或间接转让、也不援助他国制造核武器。与此同时,根据条约第六条,核拥有国应致力于核武器裁军。根据第四条,这些国家也应促进核科技的和平使用,比如核能发电和核能净水。[3]

目前,已有191个国家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九个核武器拥有国中,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均已加入该条约。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以色列则未签署或正式加入。

有批评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本质并非单纯阻止核武器的扩散,而是维护西方国家和核拥有国的军事地位。该条约实际上维护了核垄断,甚至是在核武器方面的“核隔离” (nuclear apartied)。

这样的指责并非无中生有。该条约在禁止横向核扩散的同时,并未禁止纵向核扩散。即核拥有可以继续拥有、生产和维护其核武器,而非核国家则不被允许这样做。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在2007年称,条约明确承认了英国和其余四个核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权利。[4]但非核国家则没有相同的权利。

限制了非核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却没能有效敦促核拥有国进行核裁军。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武器数量,虽跟冷战时期相比有大幅减少,但依旧占全世界核武器数量的90%以上。

在核科技的和平使用方面,也有批评指出,美国看似遵从了第四条,大力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和平原子项目,但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削减核武器,更是为了掩盖其在裁军方面的不作为、出售其核武器生产的废料、维护其国际声誉和能源霸权。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核武器扩散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它也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核武器管控机制之一。但同时,该条约背后的政治和军事利益错综复杂,要想避免核战的爆发,还需要对核拥有国进行更有力的牵制。

依据国家间条约,在区域内实现“无核地带”,是对《不扩散》条约的发展和补充。《不扩散》第七条规定,国家之间可以签署区域性条约,全面禁止核武器的出现,这样的地区被称为无核武器地带(Nuclear-Weapons-Free Zone,简称NWFZ)。

1957年的联合国大会规定,无核地带有两点要素。一,核武器完全不存在于这些区域。二,这些地带将受制于国际性核实和管控机制。

500

●无核地带分布地图 / World Future Council

截至目前,全世界有五部条约分别规定了五个无核地带。1967年的《特拉特洛科条约》(Treaty of Tlatelolco) 确保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无核状态。1985年《拉罗汤加条约》(Treaty of Rarotonga)在南太平洋地区划出了无核区范围。1995年的《曼谷条约》(Treaty of Bangkok)在东南亚地区划出无核区。1996年《佩林达巴条约》(Treaty of Pelindaba)在非洲设立无核武地带。最后,《塞米巴拉金斯克条约》(Treaty of Semipalatinsk)规定了几个前苏联和中亚国家为无核地带。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加入了这些条约。它们几乎涵盖了全部南半球,并让无核地带占地球表面的一半。

虽具体条款各有不同,但这些条约均禁止缔约国生产、接收、存储、试验和使用核武器。有的也同时禁止核废料的倾倒和不属于缔约国的核武器在该地区出现。这意味着,NPT下的五个核拥有国不能在无核地带部署和试验核武器,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得对无核地带进行核打击和核威胁。

与NPT不同,无核地带条约主要由无核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导签署。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曾被英法美当做核武器试验场,或者遭受核试验导致的放射性沉降和环境污染的破坏。加入无核地带条约,标志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反核和平运动的支持,也体现了相对弱小国家来之不易的话语权。

在这五个正式生效的无核地带条约之外,蒙古国已单方面宣布自己处于无核状态,1959年的《南极条约》也规定南极地区不允许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谁来监督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称 IAEA)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和权威的监督和管控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有两项。第一是促进原子能和核技术的和平使用。第二便是提供国际性保障措施(safeguard)以防止对原子技术和核原料的滥用,即避免它们被用于发展核武器或者应用于其他军事行动。

193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原子和平》(Atom for Peace)的演讲,督促联合国成立一个国际性政府间组织,共同发展原子能和核技术的和平使用。[5]1957年,联合国通过了IAEA 章程,IAEA 正式成为独立的政府间组织与平台。

500

●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 / 网络

IAEA 拥有独立的核查和监管权力,通过设立一系列保障措施,来核实各国家的法律和条约义务。这些保障措施包含四项工作:收集该国家在核项目的情报和信息、审查信息和该国自主申报的信息的一致性、协助该国制定核发展和保障方案、基于独立调查得出年度保障措施相关报告。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工作包括:与该国签署保障措施协议、督查核原料的买卖与运输、无提前通知的实地走访、在核工厂和核电站等地点安装摄像头、收集并分析环境和核材料样本,等等。

截至目前,在全球约有900处核相关设施和57个非核国家处于IAEA 的常规监督之下。IAEA会审查它们的记录和实际核原料使用状态, 也会进行不定期走访,并分析监控录像。

大多数无核国家和IAEA 签署的保障协议为全面保障协议(comprehensive agreement),即IAEA有权对该国境内全部核设备和核材料进行监管。而对于NPT 下的5个核国家,IAEA 采取的是自愿提交保障协定(voluntary offer agreement)。这些国家自愿提交可以由IAEA 监管的核设施,再由IAEA决定其中哪些真正需要监管。

虽然有监管和审查权,但IAEA 的局限也很明显。如果有国家使用本土的核原料,并没有向IAEA 报备国内的核设施,则该国有可能在IAEA 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展本土核武器与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技术。

比如,伊朗和朝鲜的核武器发展,违反了《不扩散》条约,但避开了IAEA的审查与监管。伊朗和朝鲜的核武器动态被发现后,IAEA 虽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对于该国核武器的制约,实则更多来自他国的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

而在今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后,乌克兰包括切尔诺贝利废墟和扎波罗热核电站在内的多个核电站暴露于炮火之中,也凸显出由IAEA担纲的国际监管仍存在诸多力所不能及之处。

美国已多次表明五角大楼对俄罗斯核武器的部署地点和可能的调动有密切监控,有理由相信俄罗斯亦有类似的监控手段。讽刺的是,截至目前,各方对“核战”短期内爆发可能性仍然较低的信心,恰恰来自手握核弹的各方之间的彼此监视,而不是IAEA的监控和口头警告。

管控核武器,还需要做些什么?

2021年1月,《禁止核武器条约》(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简称TPNW)正式生效。该条约第一次将核武器纳入非人道武器的范畴,也第一次在法律上明令禁止核武器的使用、发展、试验、生产、拥有,等等。[6]

目前,已有86个国家签署,其中65个国家正式批准了该条约。但是,所有核拥有国均拒绝加入条约,并拒绝参与相关谈判。这意味着,该条约对这些核拥有国并没有法律约束力。

500

●2016年5月,部分联合国国家在日内瓦商讨《禁止核武器条约》/ UN

与之相平行,NPT框架下的五个核大国在2022年1月发表了避免核战争、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然而,仅一个多月以后,俄罗斯就发动了针对自愿放弃核武器的邻国的战争,并一再将核武问题纳入讨论范围。

近四个月以后,外界对于俄罗斯可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担忧正在减轻,但现有控核努力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国际法和条约框架之外的核武器管控方式。这种探索需要首先意识到,核武器并不仅是宏观议题,核战也不仅限于国家之间的武力冲突。

不同于“蘑菇云”这种能给感官带来极大震撼的暴力,核武器的暴力是可以很具体,甚至隐秘的。比如,1945年至1958年,美国在其占领地马歇尔群岛上进行了67次核试验,给当地居民和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包括放射性沉降、核辐射引发的癌症和病变、集体创伤和社会动荡。辐射和社会性影响是隐形、缓慢而深远的,它没能引来国际社会和媒体的持续关注。

讽刺的是,哪怕核试验确实引爆了核弹,并造成大范围伤害,国际社会和政治学界却不承认其为“核战”。原因之一是,当时的马歇尔群岛还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只有主权国家间的冲突才算作战争。于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管控机制,并不关注“国家”框架之外的核暴力。比如,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虽限制了核拥有国的试验手段,但终究没有涉及核试验的选址、赔偿、当地调解等诸多方面。也没有触及更根本的政治问题,即强权在其殖民和占领地区(如当时的马歇尔群岛)的暴力和统治的合法性。

有学者和活动家呼吁,与其想象未来的核战,不如去关注和解决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核武器相关暴力。这些暴力很多时候超出了国家框架,比如太平洋核试验的不良后果、铀矿(核武器的原材料之一)开采中的劳工和种族压迫、核原料生产过程中的本土污染,等等。

真正管控甚至消除核武器,意味着解决核试验、核原料开采、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种族压迫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国际法和国际机构,也许更需要动员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资源,发展和维持反核去核的和平社群与网络。

[1] 关于国际人道法更具体的阐释可见 https://www.icrc.org/zh/ihl-treaties.  

[2] IHL还有更多原则和法规,详细可参考 https://international-review.icrc.org/sites/default/files/irrc899_cn4_human_costs_legal_consequences_nuclear_weapons.pdf.  

[3] 缔约国和签署国名单,以及条约内容可见 https://treaties.unoda.org/t/npt.  

[4] Official Report (Hansard), 21 February 2007, column 260.  

[5] 具体演讲内容可见

https://www.eisenhowerlibrary.gov/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online-documents/atoms-for-peace/atoms-for-peace-draft.pdf.  

[6] 条约的具体内容可见

https://www.un.org/disarmament/wmd/nuclear/tpnw/.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