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新常态”的实质是西方经济增长停滞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原来的状态必须改变。这在逻辑上与事实上都是没有错的。
但是”新常态“形成的原因,是原来的模式错了,还是因为新的局面不适应原来的模式了,以及新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思维方向。
比如现在大量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就认为,造成”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国过去的模式错了,需要实行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这就是错误思维方向的结果。
没错,过去中国曾经实行的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这样的模式固然是不可长期持续的,却也是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从低水平经济向高水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你没有足够的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起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搞集约化经济。为了首先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暂时的粗放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活动成果中的附加值比重上升,社会财富增加了,人民生活的要求提高了,集约化经济、环境保护,自然就会被提到日程上。
因此,粗放增长模式虽然不应该继续被实行,却不能说它是模式错误。
近几年来,中国的增长已经在摆脱粗放模式了。现在说的”新常态“,并不是指的要摆脱粗放增长,而是指的要适应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有效需求增长趋于萎缩的局面。
而这个局面的形成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而是因为世界财富分配结构失衡环境下,世界有效需求总体萎缩,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停滞,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世界有效需求的萎缩。
世界有效需求萎缩,当然也就减少了对于中国商品的有效需求的萎缩。于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就不能够继续过去的超高速度了。
事实与逻辑很简单明了:
1、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衰退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很高,西方经济萎缩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依然是他们即使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可望而不可即的,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弹性极强;
2、在国际贸易严重萎缩的环境下,中国的国际贸易占比持续增长,外贸继续保持大规模顺差,说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果,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依据这样两个事实,就足以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只要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能够好一点,世界市场的有效需求能够因此有所增长,中国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那么西方国家的经济为什么会停滞了呢?
因为他们的生产力进步停止了,经济效率降低了。他们生产力进步停止、经济效率降低的原因,在于能够促进生产力进步与经济结构优化的投资活动消失了。
而他们投资活动消失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竞争力减弱、国际市场对他们的商品的有效需求减少了,国际经济活动带给他们的货币流入减少了,于是国内投资的利润空间消失了,当然也就没有了投资活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过去破解这个恶性循环的办法是,通过科技创新在美国首先实现规模性突破,创造出新的消费品种与消费领域,让富裕阶层愿意拿出钱来增加消费,从而带动整个世界市场的有效需求增长。这样全世界的经济都会因之得到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也就会因为世界有效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如果今后美国依然能够这样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不会是常态。因为那将意味着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像过去一样,高速增长。
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已经失去了过去当世界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的首发国的条件了。
当世界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的首发国需要两个条件:
1、科技水平世界最高。只有科技水平世界最高的国家才能够最先创造出新的科技。这个条件美国依然具备;
2、经济规模世界最大。因为科技创新是高风险活动,需要有高回报才能被投入运用。只有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才有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能够接受的的价格上,通过大规模运用而获得高回报。这个条件现在美国已经失去了。高铁现象证明,世界最大的经济规模在中国了。
既然中国已经不能指望美国继续以世界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的首发国的身份,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当然就不再能够像以往一样,依靠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长,来实现高速度经济发展了。
由于科技创新的规模性突破已经不能继续在美国实现了,而中国的科技水平却又还没有达到世界最高,因此,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会有通过科技创新的规模性突破实现世界有效需求的大规模增长。
即使今后中国成为了科技创新的规模性突破国家,也不再会有过去那样的高速度增长——美国的事例在证明着。这才是”新常态“概念被提出来的真实背景。
今天西方国家与他们在中国的利益代言人,把世界经济困境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经济下滑,虽然是企图要中国服从西方经济的要求的忽悠,却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重要性:
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要依靠中国经济的带动。
尤其是美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大经济规模地位以后,未来的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将只能在中国实现。因此今天中国领导人提出创新口号,不但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正确的,对于世界经济的走出困境,也是必要的。
不过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今天要预测中国何时可以实现科技创新的规模性突破,还为时过早。
今天中国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主要的还是在通过自身发展,以及带领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水平、优化世界经济结构,实现世界财富分配结构的改善,使得世界财富分配的结构向贫穷国家倾斜,以此缓解世界边际消费下降、增加市场有效需求,来缓解经济困境。
这个时候要中国减少投资,也就是放弃生产力进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增加消费,也就是让财富快速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世界财富分配的不平衡。
这不但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危害,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当然包括对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看也是错误的。
”新常态“的出现,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的经济发展要求出发,都既不应该是减少投资、也不应该是人为刺激中国的消费。而应该是尽量通过对于先进科技的研发投资,与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建设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