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伯杰】
森林、树木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树木与森林对于德国文化、德国人的意义之大,大概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望其项背。法国记者贝尔纳·努斯(BernardNuss)认为:“德国人热爱森林,首先是崇拜`德意志森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在德国一样,森林具有如此巨大的情感价值。”
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德曼特(AlexanderDemandt)则认为:“森林和树木对于德国人而言,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他们对乡土的眷恋、他们的内心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与之相比。”
正因为森林在德国文化中被赋予的独特意义,所谓“德意志森林”所传达的并不只是一种地理或自然概念,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了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内涵而被神化,演变成了一个准教会。时至今日,森林在德国文化中仍然具有独特的、近乎神秘的意义。19世纪以降,森林可谓成了德国人心灵的庇护所,德国人对于森林的情感依恋已经演变成一种“森林崇拜”(Waldkult),如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Canetti)所说的那样:“德意志民族与其森林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神经质的关系,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够令一个民族如此痴迷”。
19世纪的德国学者威廉·里尔(WclhelmRiehl)说:德国人必须使森林保存完好,“以便民族生命的脉搏炽热并且欢快地继续跳动,以便使德国成其为德国”。里尔还说过,“你们若是把森林砍伐殆尽,你们就夺走了德国人的生命元素”。俾斯麦虽有“铁血宰相”之称,但是侠骨中亦不乏柔情,对于森林和树木情有独钟,自称为“树痴”。
追溯历史可以看出,树木和森林与日耳曼人的关系渊远流长。早在德国还远未建立的时代,森林就与日耳曼人结下不解之缘。公元9年,罗马大军远征日耳曼,被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打得落花流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之所以败在日耳曼的乌合之众手下,日耳曼的大莽林功不可没。
在日耳曼-德意志人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中,树木也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传教士博尼法斯在德意志地区传播基督教时,在今天的黑森州一带遭遇极大的阻力。公元723年,博尼法斯下令将位于弗里茨拉(Fritzlar)、被当地人视为圣树的一棵巨大的橡树砍倒,并用其木料来建了一座基督教堂。当地人看到“圣树”被伐倒后,他们的神灵并未显灵报复,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神比他们的神灵更加强大,于是皈依了基督教,这就是著名的“多纳尔橡树”(Donareiche)的故事。德国的艺术作品中也很早就出现了树木与森林。
多纳尔橡树事件
早在16世纪初的“多瑙画派”的绘画作品里,植物就已经频繁出现,成为多瑙画派的一个重要题材:“多瑙画派的艺术家们恰如其分地把历史冲突翻转移植进了他们的画作之中:以相互矛盾的解读方式,宗教改革及帝国的统一、暴力及寻求庇护、普世性及民族身份的发现,都在想象出来的森林场景之中得以留存。”
后期哥特艺术中,植物和树木也频繁地出现在教堂的装饰艺术中。英戈尔施塔特的圣母大教堂中,教堂的厢堂里大量出现用植物构成的装饰;艾希施泰特的大教堂里,穹顶上布满了树叶形状的装饰;而在弗莱堡大教堂里,著名工匠汉斯·维滕于1500年前后建造了一个酒杯形状的布道台,整个酒杯犹如一个花蕾,上面布满植物状的装饰。与此相反,同时代的意大利建筑中则几乎见不到植物、树木形状的装饰
一、森林的商业化和无害化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中世纪和早期近代的德国,森林神话只是存在于德国人集体心理的底层,条顿堡森林之战、森林的神秘含义还沉睡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有待于历史将其唤醒。相反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功利和实际需要压倒了艺术和神话,森林实际上主要是获取木材和燃料的资源,森林的形象显得乏味与世俗,离现代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的路途还很遥远。
所以19世纪前,森林和树木对于德国的民众而言,也并不比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具有太多的形而上的、甚至是神秘的意义。客观地说,森林在德国文化中的神秘意蕴主要是德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历史进程来看,德国的森林崇拜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森林的无害化;二是森林的神秘及神圣化。
“德意志森林”的无害化源自森林的商业化。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森林也曾经历了一个商业化的过程。而且正是在商业化之后,尤其是在后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森林才被赋予了神圣的、神秘的、甚至是形而上的意义,终于成了一个自然圣殿,获得了“森林大教堂”(Walddom)之名。
无害化、尤其是人工林的种植改变了森林的面貌和形象,森林于是从一个普通的自然景观独立出来,进入了文化的界域,获得了文化的意义。德国的工业化之前,密不透风的茫茫林海并非是人们星期天下午休憩散步的好去处,非但不是散
发着亲切感的自然圣殿,反而是一个令人恐怖之地,是陌生的、异己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与森林的关系常常是敌对的。德国的许多童话都以森林为背景,而这些森林的形象很少是友善的、具有亲和力的。
森林与各种鬼怪传说纠缠在一起,更加深了人们的恐惧感;即便没有鬼怪出没,至少也有绿林豪杰在树林中觊觎过往的商队和行人。所以在这种状态里,形容森林的词汇大都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恐怖的:“无法通过的”(unzugänglich)、“阴暗的”(dǜster)、“悄无声息的”(lautlos)、“野蛮的”(wild)、“贫瘠的”(unwirtlich)等等,而这些词语表明,德国的森林给人最基本的印象是“莽荒的”(rauh)。
凡此种种,都说明此时的森林并不可爱,相反被商人、旅人视为畏途,森林与人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这种情况有待于森林的无害化来改变。所谓森林的无害化,指的就是森林在被人利用的过程中,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不再对人的安全产生威胁的过程。早在日耳曼人的时代,欧洲中部大都为浓密的森林所覆盖。但是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耕地,于是人们砍伐森林以获取耕地的行为一直持续不断,“Rodung”(砍树以垦荒)一词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写照。除了垦荒之外,森林还是建材和燃料的天然仓库,因此被大量地砍伐。从伐木这个行业还产生出了一个新词,即“Holzweg”,其含义为从树林外到树林里去伐木,并不穿过森林,而是伐木后携带木材再回来,后来“Holzweg”就演变成“Sackgasse”(死胡同)的同义词。
格林童话中的《糖果屋》
到了中世纪后期,德国人口和经济继续增长,人们对于燃料和耕地的需求亦同步增长。德国又是欧洲冶金、矿产、玻璃、制盐业的大国,原因之一是德国的矿藏丰富,原因之二就是德国盛产木材。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燃料,为了满足工矿业的需求,大片森林被砍伐。此外,德国还大量出口木材到荷兰等地,以满足当地兴旺的造船业对木材的需求,童话《冷酷的心》里就生动地描写了德国人用木排把德国木料顺流而下运往荷兰的情景。另一方面,正在增长的人口、新建立的城市、不断扩大的老城市都需要大量建设用地,这些因素也导致森林被大量地砍伐。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