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尸三百——又一个延续两千年的冤案

       

500

                                    伍子胥鞭尸三百,又是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冤案_

                                              ——生前被冤杀,死后被冤枉

 

       没想到昨天因端午节而想起,摘录鄙人的中国首部深度诠释《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34集连续剧《伍子胥》片段,随手发的两篇有关端午节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觉得有必要再发一篇文章,让有兴趣的朋友们进一步明白事实真相。

       关于伍子胥鞭尸的问题,由于以往的文学工作者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加之没有综合考证,一错错一窝,一直一直错到现在依然在延续,把“鞭尸三百”强加给伍子胥(多部影视剧都是按照“鞭尸三百”演播的),致使伍子胥的形象蒙上了“大逆不道”的阴影。

       实际是,经过鄙人严肃、深入、缜密的历史文献考证,比《史记》更具权威,成书年限更久远,更接近事件发生年代的《吕氏春秋》、《战国策》、《国语》、与《史记》同时代的《越绝书》等,都没有“鞭尸”文字记载,而是“鞭坟”。

       引用几段文字佐证:《春秋谷梁传》载:“庚辰,吴入楚……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注意:这里是鞭坟)。

      《吕氏春秋》曰:“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勝楚于柏举……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注意:这里也是鞭坟。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淮南子》云:“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注:“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这两句话经不起军事推敲——因为:吴军千里奔袭郢都,决定军队生死存亡的粮食全靠就地补给,《孙子兵法》作战篇专门讲: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既如此,孙子怎么可能攻占楚国郢都后,把命根子粮食烧掉,存心让自己饿死不成?可能吗?足见《淮南子》一书写这段文字的人压根就没读过《孙子兵法》,凭空想象乱扯淡!其二,楚人崇尚凤凰,楼台亭榭,画栋雕梁、钟鼎器具,衣饰绘画,一律标配凤凰,从不崇尚龙,断不会有九龙钟,说明作者写这段话的作者缺乏对楚国历史的了解信口雌黄),鞭荆平王之墓注意:这里也是鞭坟,舍昭王之宫(这句话的解读也是错误的——本意是“住在昭王的王宫”,后代文人凭空想象,自己内心坏水涌动,附会成了奸淫昭王的后宫嫔妃)。”

      《越绝书》载:“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注意:这里也是鞭坟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由这些比《史记》更早的典籍可见,都是鞭坟,而非“鞭尸”司马迁的《史记》“鞭尸三百”是没有史书依据的,是个人的附会、艺术加工。

      不要轻看“鞭尸”与“鞭坟”的区别。一字之差,性质就完全不同。“鞭尸”,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所谓“盖棺定论”,人死了尸骨都要挖出来打三百鞭,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属大逆不道之举;但如果是“鞭坟”,性质就不同了,作为泄愤的一种表达方式,楚平王对伍子胥家人残酷迫害那么凶狠,灭了伍子胥全家,只剩伍子胥出逃。伍子胥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九死一生,吃了那么多苦头,见不到活的仇人,只好用鞭坟的方式来表达积郁在胸中多年的愤懑,完全可以理解,没有人会认为伍子胥“鞭坟”是大逆不道。换得是我,不会去挖出尸骨打三百鞭,但我绝对会去象征性鞭打这个混账王八蛋的坟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与此事件发生同时代,史家一致公认内容详实、公正、不偏不倚的权威性著作《左传.吴入郢》,则根本没有伍子胥鞭尸的记载(注意:《左传》作者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生活在伍子胥同时代)

      伍子胥与孔子也是同时代人,孔子比伍子胥小几岁。换句话说,孔子是见证了这个时代——东周(春秋)华夏诸国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变,对“周礼”崇拜至极,对当代一切违反“周礼”、大逆不道的事件,都会记录在《春秋》书中,后世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语经典概括《春秋》维护正统礼仪的性质。恰恰是在这本维护中国正统礼仪的《春秋》书中,只字未提伍子胥“鞭尸”。

      而成书于战国、修订增补于汉代的《越绝书》中,关于伍子胥的相关事件,孔夫子的表态有这样的记述:问曰(有人问孔夫子):“笞墓何名乎?”(鞭坟符合道义吗),孔子回答:“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由此段记录可见,真实的记录是“笞墓”(鞭坟),连史学话语最具权威的孔夫子也觉得伍子胥鞭坟不属大逆不道,没有必要追究。既如此,中华历史中,笼罩在伍子胥身上的《鞭尸三百》“大逆不道”阴影就可以去除了。

      有朋友问:伍子胥为何要鞭坟300鞭而不是299鞭,是不是整数好记数?

      回答:非也!楚平王临死之前预料伍子胥终究会率兵打回楚国,怕自己的坟墓被找到遭践踏,密令后人将造坟工匠200人赶进坟墓送葬关闭坟墓将其活埋;伍子胥父兄被斩首,连同家人、仆人共计95人被烈火焚亡,加上逃亡郑国被郑定公斩首的太子建,自刎而死的太子建妻子齐女;加上健在的受楚平王派人追杀逃亡吴国的原配夫人蔡夫人(菜女),加上健在的受迫害跟着伍子胥逃亡吴国的太子建的儿子小熊胜,加上伍子胥本人,受害人总计300,伍子胥抽打楚平王坟墓300鞭,寓意代他们一人抽一鞭,代他们报仇雪恨。

       关于楚王活人殉葬的佐证:

      《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楚平王殉葬200人,是有依据的。而且,还有另一佐证:2008年荆州市启动熊家冢考古发掘,发现一楚王墓,殉葬130人,说明楚王殉葬成风,而且违背礼制等级,殉葬130人(超过100,已是天子等级),并且殉葬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6驾马车(楚属诸侯等级,只能用5驾马车),可见楚人“不服周”(不遵从周朝礼仪成风),楚王公开称王(众多封国都称“侯”只有楚王自称“王”与周天子平坐),楚王熊渠甚至公开宣称“我本蛮夷,不与中原之号谥”。殉葬僭越天子等级,殉葬200人完全有可能。

      最后,我要为伍子胥说几句公道话:

      简单概述一下伍子胥蒙冤的人生经历:伍子胥一家被冤杀,归根到底,就是楚平王垂涎美色,掉包强娶儿媳孟嬴,给儿子戴了绿帽。怕儿子太子建不服,把太子建派去戍边,儿子去后,奸臣费无忌暗中捣鬼,诬陷太子建谋反。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太傅(主任老师)连带被诬陷,连儿子伍尚一起被骗进郢都冤杀。楚平王又派亲信司马奋扬带500卫士去戍边地追杀伍子胥。司马奋扬不忍心,事先派人密报。伍子胥得到密报逃脱。太子建也带着儿子熊胜逃脱。后来太子建逃到郑国,密谋败露被郑定公杀掉。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亡命天涯,多次险些被楚平王追杀(白发过昭关是典型经历)。逃亡多国吃尽了苦头,最后才逃到吴国。在吴国街头吹箫舞剑卖艺为生,遇见了刺客专诸结为金兰,期间认识了在梅里郊外闲居著书立说的孙武,结为铁哥们,被公子光看重,四人成为铁哥们,伍子胥一手导演了专诸刺僚王大戏,公子光登上王位。公子光、伍子胥、孙武三兄弟强强联手,终于成就大业,威震天下。

      回头说伍子胥鞭坟的道义问题:

      对那些认为伍子胥即便不是鞭尸,鞭坟也是大逆不道的历代卫道士鄙人反问:

     “楚平王掉包强娶儿媳,伤风败伦,诺大一个楚国高层,就没有人站出来道义谴责,姑且不论。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等人谗言,把太子撵到千里之遥的城父(今日亳州、后来的曹操老家)戍边,又听信谗言斩杀太子。伍家躺着中枪白白受牵连。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诱骗到京城被斩,继后全家被灭绝。伍子胥只身脱逃,被楚王遍地设卡缉拿追杀,带着太子建3岁的儿子(楚平王的亲孙)东奔西逃,白了头发过昭关,饥寒交迫乞讨卖艺、九死一生逃到吴国,举目无亲,何等凄惨!一个男人带着几岁的太子建儿子在吴国当街卖艺糊口谋生,在异国他乡三十多岁了才从头做起,辅佐吴王阖闾殚精竭虑,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疲强楚。用自己的全部心智,把吴国一个普通二流国家治理成超级强国,与孙武联手,柏举之战,3万吴军打败楚国20多万大军,攻占郢都,“诛首恶”,见不到活着的仇人楚平王,为了发泄胸中的愤恨,抽打了楚平王的坟墓就是“大逆不道”?那你楚平王把人家伍子胥一家害得那么惨,把别人一家人都灭了,哪又是什么道?你头顶君王光环就可以肆无忌惮冤屈、屠戮臣子,滥杀无辜,不受谴责,事后明知错了也不悔改,对受害者无半点歉意、更不昭雪;别人抽了你的坟墓就是“大逆不道”,被揪住不放诋毁了两千多年,公平吗?你良心的天平放正了吗?!

      朋友们对这历史迷案有兴趣,鄙人以后可多发一些深入考证摘录,让朋友们更加明白事情的真相。

         补充百科解释墓:“墓”,形声字,从土,莫声。“莫”表否定,为没有;“土”为土地、土壤。“墓”字“莫”在“土”上,意为土上空无一物。 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后泛指坟墓。“莫”的甲骨文为日落林中之形,是“暮”的本字,表示黑暗。“暮”“土”意为黑暗的土地,意指地下。借指人死后所葬之处,即坟墓。

       由此可见,墓就是“坟墓”;“笞墓”,与“鞭坟”是一个意思。如果非要咬文嚼字,也可说是伍子胥“鞭墓”(“笞墓”就是”鞭墓”),“鞭墓”的定性,不是鄙人说的,这是《春秋谷梁传》、《吕氏春秋》、《淮南子》、《越绝书》等明文记载的(仔细看上文引用出处)。有朋友非要认定是“鞭尸”,请去找这些大咖争辩。

        有朋友问鄙人:既然更早的那么多典籍都一致定性为“笞墓”(鞭坟、鞭墓),为何后来写史大咖司马迁要改写成“鞭尸”?

        回复朋友们:司马迁究竟为何改写成“鞭尸”缪传至今?真实动机,这得要问司马迁本人才说得清。

       鄙人认为:司马迁把“鞭坟”改写成“鞭尸”,意在把伍子胥的复仇怒火渲染至极,意在告诫那些残暴的君王:活着专横跋扈、大权在握草菅人命,风水轮流转,一旦政敌翻盘,死后也难逃仇家挖坟鞭尸、泄恨羞辱到极点的厄运。其实,司马迁这样写,本意不是在诋毁伍子胥,意在借楚平王坏事干绝,死后被鞭尸,告诫后世暴君多积德,少过分作恶,否则,楚平王就是榜样。

        补充几句: 鄙人概不与人争辩。各人所处角度不同、学识不同,见解不同,发表看法相互都应当受到尊重。我生怕万一鄙人误解了别人的意思,看问题情绪化说出的言辞不经意间流露出不好的意念会伤到别人,故坚守“善思.善言.善行”的原则——只是把缜密考证出来的史实、多本权威历史典籍黑字落在白纸上“笞墓”原文记载,而非“鞭尸”记载,原文附上。

     “笞”就是“鞭打”的意思。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