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不宜」插画出现在教材里不是一句文化入侵就能兜住的

今天再写一篇和少儿读物诡异插画有关的文章,因为这件事现在显然属于拔出萝卜带出泥,诡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比如新华字典用戏弄组词,直接就是戏弄女性;再比如扁鹊看病的插画,直接就画成了这样:

500

你确定这个画风是看病吗?说实在的,我说这些插画算少儿不宜都轻了,就这个水准,成人也不宜,谁看谁恶心。

网上不少人把教材里的这些现象归因为文化入侵,是境外势力搞得鬼。

虽然我不确定文化入侵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入侵,是看了好莱坞大片就算入侵呢,还是翻墙才算入侵;但有一点我非常确定,这肯定和境外势力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这么确定呢?因为我出过书。

你只要了解过我们出版社的出书审核流程,以及严苛的标准,你就知道像这种教材出版,别说境外势力入侵不进来,境内势力你也插不进来的。

举个例子吧,你是作者,你把稿件提交给出版社,出版社要走审核流程,要把书号弄过来,然后编辑还要对你的文字进行审定。

这个审定肯定不只是审核错别字,核心的立场,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你碰都不要碰,碰了就过不了审的,这些都是常识,而现在的审核标准就更高了,很多事件你也不能碰,负能量太多也不能,吐槽太多也不行,有些东西太扎心了也不行,涉及到比较火热的社会事件也不行,都会打回去重改的,甚至标题魔幻一点也是不可以的。

如果真出了事儿,到时候是要追责的。

这套流程下来,境外势力想搞鬼怎么搞?搞不了的,流程就摆在那里,审核标准是白纸黑字挂在墙上。

至于文化入侵,说现在的人看美西方影视类作品都太多了,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把这些坏影响带到了教材里,从表面看是挺有道理的。

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懒的归因,懒就懒在万事不决骂老美,仿佛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美国再可恶,你也不至于自己的教材画成这幅鬼样子也是美国搞得鬼吧,而且咱们是有非常明确的审核标准的,你看,明明是作者拉胯,审核不作为导致出事儿,然后直接把锅甩到大洋彼岸去。

这种甩锅惯性操作,很难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

很早之前湾湾有举办过一个世界最美教科书展,当时展出的日本小学教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500

可以看一下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小学教材是什么样的,比如这是国语教材:

500

这是内页的绘本,好不好看是个主观话题,看起来还是不丑的吧,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暗黑元素。

但日本同时又是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暗黑元素的国家。

500

再比如最新的教材封面是这样的,看起来还是挺有一些设计感的对吧。

500

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相关的日本教材看看,按照文化入侵的理论,像日本这样美国小弟式的国家,应该都被好莱坞入侵完了,阵地都丢光了,教材上画得从头到尾都应该是欧美风格,里面的人物都应该披着星条旗。

但好像并非如此,事实上日本风还是很流行的,也输出了不少品牌,无论你喜不喜欢,但全球范围内确实有人买单,用票子投票。

不说日本了,否则容易被骂精日,再来看看我们的湾湾,湾湾的教材也是很有风格的,整体来看设计感也是非常强的。

500

有些人可能会有怒气,给我扣个什么公知的帽子,认为我是在暗讽我们自己的设计水平不行,不不不,别误会,我没有暗讽,相反,我是在明嘲。


而且我不是在明嘲我们的设计不行,我只是在嘲讽设计上面那些教材和少儿读物的设计水平不行。

我们的设计不行吗?怎么可能呢,来翻翻十几年前的老课本吧,下面这两张图90后的人肯定都非常熟悉了,这叫不行吗?

500

500

再往前翻,翻到民国时期的老课本,时间跨度够一百年了,足够成了吧。

看看那个时候,我们的设计水平是什么样呢?我的感受是,不仅绘画精美,而且文字非常有诗意感,朗朗上口。

比如下面这个《食笋》,文字简洁易懂,你念一遍就非常有感觉了:

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500

这种文字,你再对比一下下面这段文字,这是我昨天放在文章里的图,哪有父亲这么解释自己工作忙的,以及这么解释父女关系的。

500

继续来看民国的老教材,这篇的主题是《写生》:

妹习画,临摹画帖。姊曰:“不如写生。”妹问何谓写生。姊至门外,折野花一枝,归而置于几上,谓妹曰:“以真花作画帖,谓之写生。”

500

下面这篇的主题是《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500

还是不要都罗列出来了,点到为止。


​魔幻诡异的地方就在于这里:

如果是文化入侵,是境外势力搞得鬼,让出版社把审核标准和流程都当空气了,那为什么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居然还能在教材里保留独特的风格,竟然不是满屏星条旗。

如果是设计能力不行,那为什么十几年前的老课本甚至于百年前爷爷辈那一代人用的课本都能吊打这些魔幻画风的教材和读物。

所以不是别甩锅境外势力,也别说什么我们设计能不行,核心问题是什么呢?郑渊洁老早就说了,就是教材行业垄断和封闭的原因嘛。

郑渊洁早年接受采访时,谈到过教材行业的垄断和封闭,这帮人基本上既是裁判也是运动员,有一个圈子,圈子内的朋友的作品才会被选进来,至于圈子外的,你设计水准再高,画面再精美,也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500

而教材这种东西,每年的需求量大且稳定。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巨大的铁饭碗,父母和国家每年掏钱供养这个圈子,反正其他人你也很难插手,而且又是给小孩子看的,小孩子一般也不会横挑鼻子竖挑眼。

就这么养了十几年,小圈子无限封闭,每年拿到巨额订单需求,画着画着自然就会疲软,自然就不会不当回事儿,画着画着说不定还以为自己的就是标准,就是高级。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有精力、对我们本土元素非常有信心,并且能够拿出来做成世界级的东西的设计师,又进不去这个封闭的空间。

就这么拉胯下去,越来越拉胯。

解决之道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公开竞标嘛。

让有能力有信心的设计师进去,让好看的、世界级的作品进去,像设计教材这种事儿,我相信很多设计师免费都能干。

垄断导致封闭,封闭导致了狭隘,无限稳定缺乏竞争又强化了这种狭隘,狭隘就跟不上未来,2022年了还拿黄段子当笑话当高情商,你不被骂谁被骂。

我其实并不想把正常的文化相互传播定性为入侵,这很难定性,你总不能切割掉所有的交流,把一切非本土元素都挡在门外,这最后会导致更封闭的。

而真正的自信,是敞开,越是参与世界交汇,越是要把本土的做成世界级的产品,要让我们的孩子,阅读到世界级的本土教材和读物。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早日实现。

这里是 -- 新90后的另一番天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