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支教11年的亮亮老师共鸣:给农村孩子更多的天和地

(原文:支教11年老师提建议:教材城市化严重、误导农村孩子(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71887&s=fwzxhfbt)

值此教材“插画”事件发酵之际,支教11年的亮亮老师提建议:教材城市化严重、误导农村孩子。实际的情况可能比“误导”要严重的多。我将它称之为:应当给农村孩子一片成长与发展更大的天和地。

我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参加了“农村中小学教材研究与改革”课题,起初有湖北等三省市课题组协同,是在老教育家枊斌副部长领导下发起的,后来因多种原因,课题没有继续下去,到2000年时出台了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此标准基本上没有体现农村化的灵魂,至今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我所理解的亮亮老师的建议,其真意或本质是这样的:

教育的本源线索主要是两条:知识系统和经验基础。知识系统是统一的通用性的价值秩序,包括内涵与外延两大线索;经验基础则是属于个性化的系统,包括表象、行为痕迹及曾经的体验,等等。形象点讲,知识系统是纲,是网,也是天;经验基础则是大地,是源头,也是沃土。

500

如果离开了经验基础,认知的形成就只能依靠知识逻辑来发生和强化。“本地本土化”经验,是根植于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最深刻的记忆,它可以成为经验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活动的制约点,但更多的则是唤起兴趣,唤醒体验,激发志趣,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即它使得教与学有根、有源,能动。它也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知识系统扎根、升级、大范围迁移和创新的源头。这是现代心理科学和智慧研究所形成的共识。

亮亮老师的农村化教材,就是我们在此描述的经验基础“范例"素材。目前。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个性化的“经验基础”,与通用性的“知识系统”之间的生态共享、协同调用,以及发生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公正公平问题,农村及县域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的课程与教材研究与设计,目前还远远没有涉及到这些核心领域。

500

“双减”是行政化的治标,配套的实质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就是类似于亮亮老师提出的教材范例农村化、教学活动本地化、教学组织上的个性化。那种“一块屏幕改变一所学校”(指远程教学)或者"一堂好课吃遍天下"(前些年资本炒作过),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甚至是常识的伪科学的说法。农村教育甚至是县域教育的公正公平,师资是本,课程与教材是“纲”,因为这些地区并没有那么多的专家型教师来担纲。在农村地区普及普惠基础教育,首要的是要让教材内容走进(而不是走近)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的亲和、贴心、易行,这就需要教材所承载的“素材”来发挥榜样和范例的作用。

高中普职分流,过度的应试教育校正,中高考指挥棒的调控,等等,均是标,不是本。亮亮老师提出的教材内容的农村化,贴近了实质,值得相关专家及领导阶层深度思考。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
最热 最早 最新

  • 山中山 作者
    补充下:教材范例的农村化,并不影响而会促进教育在城市和农村两条线上的公平,公正、可见,“可行与贴心”是关键。思想内涵的高大上,和素材及载体的亲民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言之,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性,中高考难度系数的高低,尤其是城乡孩子公平竞考升学的公正与否,跟科学的命题有一定的关系,但关联性不太大,因为竟考的地域性,考试本身的内涵性,会将这些差异抚平。关键是教育教学平台及过程,给农村孩子能否带来更加贴心的这片天与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