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开复这样的人热炒“中国AI”,合适吗?

1中国AI吓坏美国

最近几个月,中国AI是美国网媒的热门话题:

“相信我,那些中国人真的不得了,我们美国人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与之抗衡”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长Eric Schmidt

https://www.reddit.com/r/Futurology/comments/7a62si/eric_schmidt_says_america_needs_to_get_its_act/

下面的热评则表示完全支持:

500

 

500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的起跑阶段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因为他们的政府对所有涉及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我们需要在这方面投入一种“太空竞赛”级别的努力才能在未来和他们抗衡。一旦他们超越了我们,我们就只能祈求他们的怜悯了。我觉得我们严重低估了这场竞争,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西方在科技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而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网媒还有更惊悚的标题:

500

 中国是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死亡军备竞赛中打败西方的?

https://www.reddit.com/r/Futurology/comments/96h4nx/how_china_could_beat_the_west_in_the_deadly_race/

炸出了好多冷战时代乃至鸦片战争时代的网民:

500

如果中国制造那样的武器(将人工智能用于军事技术),我们有两个选择。

1 - 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把他们的发展水平打回200年前。

2 - 在人工智能上超越他们,造出更厉害的武器。

如果你不觉得中国是对全球自由和稳定最大的威胁,你肯定是没有留心观察。

500

人工智能将会是新的枪,新的核武。有了枪,一支20000人的英国远征军可以打败拥有80万大军的中国。有了核武,美国立马结束了打了几年的太平洋战争。所以,战争打的是技术。只要有先进的武器,一个小国可以打败一个巨型国家。

Quora网络社区讨论,俨然把中国AI的领先地位当成不言自明的前提:

500

在数字化创新和AI领域,中国是怎么从山寨者转变成世界级竞争者的?它凭什么能够比美国甚至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都更快更有效地创新?

https://www.quora.com/How-did-China-go-from-being-a-copycat-to-a-world-contender-when-it-comes-to-digital-innovation-and-AI

500

中国在AI和数字革命上还谈不上是一个竞争者。并且,在***领导下,这一点将不会改变。一个压迫性的政府扼杀了革新与创造力。中国基本上就是个抄袭狗。

除此之外,像《中国致力于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越美国,引领世界》(China
is intent on overtaking the US to lead the world in
AI)、《中国拥抱人工智能之际,白宫却在沉默》(As China Marches Forward on A.I., the White
House Is Silent)之类的文章标题俯拾皆是。

即便忽略掉评论中那些纯属脑残的谩骂(为数不少),也可以看出,今天美国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对中国AI产业忧心忡忡、如临大敌的气氛。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确实发展很快。但美国人为什么被吓得这么厉害?不但爆出了“军备竞赛”这样的词汇,甚至开始叫喊“先发制人”?中美的AI差距已经大到要让美国反演一场偷袭珍珠港了吗?

对中国的恐惧当然和近年美国实体经济不振有关,但之所以这两年话题集中到AI方面,我们熟知的一位华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博士。

2李博士的中国AI故事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里最出名的公众人物,在近年的演讲、访谈和文章中,李开复对中国AI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可以说是不吝赞美:

2018年9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李开复博士表示:中国拥有数据优势,而这是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优势。“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中国就是AI时代的沙特阿拉伯。

同样在2018年,李开复博士还出版了一本书,中文名字很简短:《AI·未来》,英文版书名就要惊悚的多:《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AI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的世界秩序)。

500

此后几个月,李开复博士在美国飞来飞去,努力为新书作宣传,先后接受了CNN、CNBC、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彭博社(Bloomberg)、经济学人(Economist)、福布斯(Forb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财经时报(Financial Times)等国际知名媒体专访。《AI
Superpowers》也成功登上了《纽约时报》等三大畅销书排行榜。

500

500

在《AI·未来》一书中,李开复预言了5年后中国AI产业将在大多数领域压过美国。

500

就在几天前的瑞士达沃斯全球化智库午餐会上,李开复博士再次表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在人工智能方面,因为我们有数据的优势,有快速创业的优势,还有很大的市场、大量的投资,再加上海量的工程师和AI科学家涌入这个行业,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预计五年以后,我们在AI方面的应用和价值会超过美国。”

不难想象美国人听到这些言论时的心情。

根据李开复博士的看法,中国AI产业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资源优势(李开复认为最重要的优势)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经济规模世界第二,数据量的确惊人。但李开复博士所说的数据资源优势并不只是数量,还包括 “隐私权优势”。无论是在书稿中,还是接受国内外媒体访谈,他都从不讳言这一点:

……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面孔、声音及购物选择被记录与数字化,更愿意用个人的信息来换取便利。……中国用户对于在公共场所收集个人数据相对接受,将使其在感知人工智能的推行上具有很大的起步优势。中国正在加快城市环境的数字化,这样做为OMO在零售、安保及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开启了大门。

——李开复《AI·未来》。

500

财新频道对李开复的访谈

500

500

CBS电视台对李开复关于中国AI的采访

500

西方分析师经常指出中国宽松的隐私法为无偿获取用户数据大开方便之门。但中国的核心数据优势不仅在于其广度(用户数量)和可获取性(用户贡献的数据量),还在于用户的数据深度——中国人的真实日常活动,这是一种对AI算法非常有用的格式化数据。

——李开复2018年9月22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网的文章,题为What China Can Teach the U.S.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22/opinion/sunday/ai-china-united-states.html

2. 残酷的竞争生态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无数同类公司生死决斗的罗马竞技场。在混战中,来自国外的先发者往往变得无足轻重。国内竞争者逼着彼此变得更快速、更敏捷、更精简。他们不断模仿彼此的创新,发动价格战、公关战,采用各种合理甚至不合理的方法来打压竞争对手。……同时,他们还执行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连轴转的作息时间。 

——李开复《AI·未来》

 

500

 

500

500

——李开复的演讲《人工智能如何拯救我们的人性》

3. 对硅谷的“借鉴”

早期的借鉴行为并没有演变成其创造者永远摆脱不掉的反创新心态,反而成了迈向更原创、更加本地化的科技产品的必经之路。如前文所述,中国创业者并没有掉入后发劣势的陷阱中,进步的速度反而与日俱增。

把别人的成果直接商用肯定会被人诟病。但这段经历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积累了用户界面设计、网站架构和后端软件开发的初步经验。仿制的产品问世后,由市场导向的创业者抓住用户满意度这一基准,不断迭代产品。想要赢得市场,创业者不仅得击败他们仿制的、来自硅谷的产品,还得击败国内大批竞争对手生产的相似产品。他们了解什么适合中国用户,什么不讨中国用户喜欢,开始迭代、改进、本地化产品,以更优质的产品迎合用户。

——李开复《AI·未来》

4. “举国战略”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这份规划与白宫报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列出了数百种针对各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为中国成为人工智能超级大国的进程列出了清晰的目标。该文件表示中国要在2020年跻身人工智能强国的行列,2025年完成某些重大突破,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如果说AlphaGo曾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那么这个政府主导的人工智能计划,其影响远甚于约翰·肯尼迪总统关于美国人类登月的标志性演讲。

中国政府仍然愿意冒这个险,愿意承担在追求一个更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这个目标就是强力推动经济增长、进行技术的升级。这个自上而下引导的转型,潜在优点是规模足够巨大,能为如此大的投入做担保。与之相对的是,美国一旦投资失败,必将带来政坛的血雨腥风。

——李开复《AI·未来》

不论是“模仿”还是“举国战略”,在很多西方人眼中都是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至于“996”、“997”、不顾隐私权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这简直就是不择手段毫无底线了。所以,如李博士所愿,在关于中国AI的新闻报道下出现了这样的言论。

500

500

500

李开复博士在《人工智能如何拯救我们的人性》的演讲中给出了双赢的畅想——“美国引领发现时代,中国引领实践时代,两个超级大国的双联引擎正合作共进,驱动我们人类从未见过的、最迅速的科技革命”。但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李开复的言论很显然给美国遏制中国、升级贸易战的气氛加了一把火。

鲁迅说的好:“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中国AI产业是否已经强大到无视美国遏制,甚至反过来要压制美国了呢?


3超越美国?

1.  “数据优势”

当前被资本和媒体上热炒,为大众所熟知的“人工智能”概念,其内涵其实早已偏离了它原本“让机器可以像人脑一样认知和思考”的本来含义。目前一般人所提到的“人工智能”,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模式识别”,即通过大量“已知条件+已知结论”的结构化数据来训练系统,最终让系统能够在已知条件下对未知结论进行推断。

李博士说的没错,一个成熟可用的人工智能或者说模式识别系统,一定是大量的训练数据“喂”出来的,在当前,拥有数据优势,往往意味着相应AI系统可以更容易盈利变现,是良好的投资目标。

不过,即使有了大量可低获取成本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并不能直接被AI系统使用。就如前文所述,能用来训练人工智能的必须是“已知条件+已知结论”的结构化数据,李开复博士大加赞叹的中国AI产业的“数据资源优势”,还得益于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00

李开复博士在接受美国CBS新闻台的采访时谈及深度学习,顺手举了个如何让系统分辨Larry和John两个人的例子。

但是仅仅是输入所有Larry和John的照片是不能让AI系统认识Larry和John的,必须在输入的同时告诉系统,哪些照片是Larry的,哪些是John的(确切地说,系统也并非真的认识了Larry和John这两个人,而是从标记为Larry和John的照片数据中分别计算出某种“模式”,在面对一张新的照片时,可以从人名数据集当中选择最有可能与之匹配的一条)。

500

500

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厂投资的“天眼”智能摄像头系统,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这一千万张男人的照片不能直接教会计算机认人,必须在输入前由人工进行过性别、衣着等信息的准确标注,不断根据结果反馈进行修正迭代,才能最终炼成“天眼”的火眼金睛。

中国大量受过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让中国在“数据标注产业”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科技公司”,也让中国的AI运营者得以更加集约高效地操练自家的系统,不至于像很多美国同行一般停留在依靠网络“云众包”的时代。

500

500

贵州的数据标注工厂

由此来看,中国AI产业的数据优势,除了数据本身,也有赖于中国数据标注员们的辛勤而廉价的劳动。绝不是李开复说的那样,有了数据、侵犯了隐私,就自然产生高效AI,像沙特石油富豪那样躺着赚钱。当然,李开复是计算机专家,是AI企业的投资人,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之所以把中国的数据比作沙特石油,想必另有原因。

2. 谁的举国体制?

李开复博士用中国政府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证明中国用举国体制搞AI,然而,李博士在中国大陆居住多年,应该知道中国几乎每个行业都有类似的文件,都有

“2020-2025-2035”这样“分步走”的八股计划。而李博士自己也说了,当下在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竞相吸引、投资、协助人工智能公司等政府激励行为,主体其实是地方政府,与其说他们在加入举国体制,不如说他们喜欢“高科技经济增长点”的概念。

李博士现在常居美国,不会错过美国方面的AI大新闻,就在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也在白宫召开了人工智能会议,特朗普的技术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迈克尔-克拉希欧斯(Michael
Kratsios)郑重承诺,美国政府将通过加大研究经费拨款和其他相关措施,优先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除了增加联邦资金投入之外,美国政府还将允许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使用国家实验室网络,允许“以不损害隐私和安全为前提,获取美国公民的数据进行研究”。

500

在集中力量搞AI,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上,美国政府的动作并不比中国政府慢,力度似乎更大。

500

2004-2019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出自腾讯研究院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

至于说到中国内部AI产业的竞争激烈,虽然所言非虚,但硅谷的竞争难道就弱了?竞争难道没有内耗?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抢生意,怎么就成了磨刀霍霍,不给美国同行留活路呢?李开复的这个说法,和美国主流媒体夸大“中国制造2025”的说辞完全一致。

仔细看下来,李开复博士为中国AI产业找的几个“优势”,多少都有点似是而非,反倒更像是李开复在代表AI投资方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期待和诉求。

 3. “向前看”与“向后看”

作为方兴未艾的科技产业,人工智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存在“向前看”与“向后看”两个彼此相互关联的视角。

人工智能的“向前看”,即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不管李开复博士等人如何将人工智能宣传为“全新领域”,强调“后发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能真正脱离它的根源——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而在这些方面,中国AI产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近年来在AI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井喷,但大多数集中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很少提出新算法,或者对算法做出重大改进。这意味着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人工智能在许多人看来是软件领域的课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高效的AI系统越来越依赖于高性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更加适应AI计算特点的专用芯片。在AI芯片供应商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老牌列强的名字,如英特尔、英伟达,谷歌、寒武纪等等。而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存在感还是过于稀薄了。

500

人工智能“向后看”,就是人工智能和传统制造业结合,是AI最广阔的战场。

自古以来,制造业的水平严重依赖于高素质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再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依赖言传身教和时间积累,一直是精密工业品增产的瓶颈。人工智能凭借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把技工和匠人的经验变成通用技术。这一过程中搜集的数据才是AI行业最大的金矿。在这些方面,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显然拥有更多的数据,有更大的挖掘潜力。中国靠着特色国情,在服务业取得的一点数据优势,实在是“区区人满,乌足恃也哉!”

总之,中国的AI产业的确有一定优势,但更要认识到不足。过去几年,和欧美的差距从“十万八千里”缩短到“两万五千里”是伟大的进步,但明明前面还有两万五千里的艰辛历程,有人却已经开始鼓吹胜利的必然性,对内对外都值得警惕。

4三位一体李开复

细看李开复博士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访谈和文章,不难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三段式结构:

第一部分:介绍人工智能如何神奇,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往往以举创新工场的投资项目做例子(所以我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上的眼光很准,创新工场在人工智能上很强)。

500

 

500

第二部分:断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世界,颠覆现有的行业形态和游戏规则,10年内取代50%的工作

500

第三部分:聊聊自己在抗癌经历中,或是在女儿出世后的心路历程,表明自己如今已经淡泊名利,人生的目标就是推广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把爱(AI)传播出去。

500

先描绘蓝图,后制造焦虑,再熬制“鸡汤”,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搞AI,请认准开复牌创新工场商标。在大多数人都对人工智能缺乏起码了解的情况下,这也的确是让宣传效果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李开复在投资人、工程师、媒体人三者之间反复切换,时而中立客观,时而激情澎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除了署名和副标题之外,在李开复博士的《AI·未来》一书的中英版之间,会有这么几处微妙的区别:

500

 

500

第二章的标题:英文版为从竞技场杀出的抄袭者(copycat),中文版就成了好听得多的“世界级创业者”。

500

500

中文版努力地为“模仿”、“借鉴”洗地,英文版就是冷冰冰的提醒:对中国人来说,抄袭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真是为了增进彼此的理解,促进中美合作,李开复博士实在应该把两版的表达方式调换一下。

再比如:

500

李开复对中国人说: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弯道超车”、“分庭抗礼”。对美国人说: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就能对中国这些靠低人力成本跟美国抢工作的国家“上屋抽梯”。这种说辞固然可以两头讨好,但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对李开复的描述应该更冷静以待。

总之,虽然李开复博士的成长背景非常国际化,但从文化基因来看,他还是一个颇为“传统”的中国商人,喜欢利用信息不对称带别人进自己的节奏。钱要赚,媒体影响力也要保持,还要用影响力支持赚钱,用投资利润为影响力背书。

这样的人在美国夸中国

AI产业,固然说明中国发展的不错,给他提供了投资机会,但基于中国现实,在引述他的发言之前,还是得搞清楚他到底基于哪个身份在开口,是媒体人,是投资人,还是严肃工程师在搞科普?如果因为过度自信,把李开复的投资宣传当成事实,无谓地提升中美贸易战烈度,或是轻视了美国AI产业的先发优势,那就要闹笑话了。

(作者:Harry 1986)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