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裁员必修课

1个

500

2022年3月30日,36岁的吕墨瀚被大厂要求“主动离职”,谈起职业规划,他表示,“以后不会再去大厂。”一个月之后,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我们常说世间何处不围城,如何不被“城”围住,又该如何“破城”?或许吕墨瀚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感觉像谈了几年的对象

突然间和你提出了分手

5月10日晚上,刚打通吕墨瀚的电话,电话那头他刚打完网球,背着包走出球场,在距离网球场200米的体育场,那里曾经是他的“主场”。

已经有十多年职场经历的他,自称是“老人”,2009年刚毕业那会,他去了一家出版社,做了一年后,进了所在城市的一家报社,一做就是6年的时间。

在这6年里面,他跑过突发现场,做过深度调查,当然还有他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体育新闻。他家里的墙上,至今还挂着当年在报社时候获奖的稿件。他搬过两次家,期间扔掉了不少东西,唯独这几件他一直带着。印出来的报纸被白色相框封存,些许泛黄,但是平平整整,没有折痕。

500吕墨瀚拍的足球赛现场图源受访者

2019年,吕墨瀚开始进入大厂,工作职责是负责品牌媒介。不同于大多企业公众号的粗制滥造,由他撰写的推文文风、排版都更接近专业媒体,在行业里面也得到广泛认可。谈起离职,他说的最多的不是原因和感受,而是——“我走了之后,公司微信公众号两个月没有更新。”

“3月30号晚上通知我,31号就办完了离职手续。”2月份北京的大项目,吕墨瀚从头跟到尾,还因为工作出色被颁了奖。“没有赔偿N+1,我跟他们说,能赔多少就赔多少,在公司干了这么久,还是有感情的。”

30日晚上,和吕墨瀚关系很好的同事安慰他,“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他们说好,第二天一起去吃小龙虾。吊诡的是——第二天,这位同事也被裁了。于是两人开玩笑讨论这顿龙虾到底谁来请。

生活,绝不缺乏黑色幽默。吕墨瀚觉得自己的离职和新来的领导脱不了干系,这位领导形式主义的工作风格让吕墨瀚在离职前最后一个月痛苦不已。“我俩不对付,那段时间上班上得心累。”

有趣的是,裁员风波发酵以后,这位领导恐自身难保,上班时间在招聘网站上找下家,投了不少简历。在吕墨瀚离职一个多月之后,领导也离职了。31日晚,吕墨瀚给老板发了告别的短信,“虽然离职了,但是还是要感恩下公司,毕竟在这个平台学到了不少东西,况且在疫情这几年公司也没拖欠过工资。”

大型企业,层级分明,老板不便插手太多。个中缘由,不由明说。

离职除了和小领导有关,公司的“战略调整”也是一大原因,他也不知谁作的战略,如何进行调整。公司大笔一挥,落到个人头上就是失业危机。而这样的“战略调整”,会不会变成回旋镖,又扎回谁的身上,这些也不用吕墨瀚操心了。

在这波裁员潮中,吕墨瀚是一栗,他的公司也是。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爆料大厂裁员的帖子常引发热议,和裁员有关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

裁员潮来得轰轰烈烈。外部原因来说,不少大厂以“烧钱”来谋求占据市场支配性地位,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烧钱”拉新用户,后面的用户来买单。针对中国市场,流量增量已经到顶,除了Tiktok,其它大厂“出海”并不顺利,规模增长的故事也就讲不下去了。之前一再扩张时,宽口纳人,增大漏斗,储备人才,现在,人才也该“毕业”了。

大厂间的斗争还迫使各公司努力拓展更多业务板块,但用户规模不增长,业务拓展只是在分同一块蛋糕时抢别人嘴里的,而不是把蛋糕做大。新业务板块一旦失败,修缮“边缘枝节”对公司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从公司内部来说,大厂们都在“去肥增瘦”。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曾表示,“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的挑战和改变,现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关注长线业务发展,尤其是对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筛出最适合的员工,要实现内部人员高速迭代,加速“匹配——筛选——裁员——再匹配”的流程,同时,高速迭代也为公司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吹泡沫”到“戳泡沫”,大厂只花了短短几年,下一次,也许会更短。在离职之后的几天,吕墨瀚一下子还没缓过神,每天早晨到点自然醒,缓过之后才想起来,自己不用上班了。

 大厂的加班成为文化

“夜总会”逐渐成常态

公司的“战略调整”除了裁员,还有别的形式。创业公司在每个层级都有草莽丛生的灰色空间,达到一定规模后,为了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创始人偏好直接从大型企业挖人事总监,希望他们为企业搭建更稳定的结构框架。

吕墨瀚刚来公司那会儿,氛围还不错,转变发生在2021年,新来了一位头部企业的人力总监,生搬别家企业文化,发布了一套新的绩效考核,“狼性文化”在公司张牙舞爪,慢慢的,同事开始变了。“以前工作是为了给自己看,成果被表扬或者学到了东西,内心都会有满足感,后来就是做给老板看。”个体系统内的身体器官还有排异反应,更何况大公司的企业文化。

谈到公司发展,吕墨瀚认为决策层明知一些业务项目在拓展时会遇到不少困难,但还是坚持。他自知不是阿基米德,没有一根能撬动整个公司的杠杆,他遵循大厂的默认生存法则——管好自己的活。

此前公司研发了一款数字技术产品,产品在上线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吕墨瀚所在的公司,行业较为垂直,用户喜欢用微信或者电话这种比较便捷的方式进行沟通,线上化程度不高,这也给他们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带来一些困难。“互联网都在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也不例外。”所以在平时对外输出的稿件中,吕墨瀚经常会选择他们产品的优点对外介绍,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产品。

在大厂,这样无效的决策是常有的。大多数决策层都是投资人,他们抱着搏一把的心态,同时拓展多条业务线,让中层做PPT汇报如何在这个业务中达到高利润。只要有一条线能回本,投资人就不亏。即使“修缮”了失败业务线上的所有人,大厂也不怕招不到新人。

为了配合上级的“要求”以及不被裁员,员工也要积极表现出自己的“努力”——会议室总被抢占。在工位上聊天,叫偷懒,但是在会议室聊天,就是讨论工作。厕所、会议室都是职场人休憩的港湾,哪艘船不需要停摆一下?

此外,五点半下班,五点钟部门主管说开个会,会议开到了八九点,快结束时说,“回去好好想想今天晚上的会议内容”。吕墨瀚的公司还有一项特色——上班要准点打卡,下班也要打卡,但是不能准点,多次最早下班,会被请去“喝茶”。

虽然晚上会加班,但是公司福利这一块还是能够跟的上,加班超过晚上8点免费订餐,超过10点晚上打车可以报销。每当产品临近上线的时候,公司里面最忙碌的要属研发和产品,每天晚上开会经常开到夜里,这个会被同事们称为“夜总会”。

欣慰的是,近年加班文化愈演愈烈,但是2021年,在规章制度上有所改善:2021年8月1日起,字节跳动等大厂取消大小周安排。同年11月22日晚,格力电器发布内部通知称,在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公司决定将单休工作制调整为双休工作制,取消所有加班。通知还显示,格力员工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长7小时15分钟。

 别把35岁看成是危机

学到东西才是自己的

在谈到职业规划时,吕墨瀚还是建议年轻人多去大厂锻炼,“平台大,资源多,节奏快,人没点压力,没法快速成长。别净想夜宵、福利,把大厂当炼钢炉,进去炼炼。”

和他想得一样,年轻人,尤其应届毕业生,对大厂“偏爱有加”。在二手平台网站上,200元每小时的大厂入职面试培训,有75个人点了“想要”,9.9元的大厂内推码,有164个人点了“想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如今供应逐渐扩大,灰色空间逐渐衍生出了一个市场。

但吕墨瀚表示自己不再考虑去大厂,“不能永远呆在那里,超过35岁去大厂,没意义,太累了。”35+的职场人离开大厂,不仅仅是他们的选择,也是大厂的选择。

在离职之后,有一两家公司跟吕墨瀚聊过,但是一看年龄超过35岁,就被拒绝了。“以前只听说过超过35岁的人不招,没想到自己也会遇到。”

大厂确实渴求年轻血液。2021年,阿里巴巴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开放113种岗位,其中45种岗位首次招聘应届生,京东则表示,2022年岗位需求较去年增加30%。几乎所有的大厂都传达出了“今年是史上最大校招”的信号。

不过他对这个看的比较开,企业想招年轻人能够理解,但是年轻人能够提供多大的价值、能不能留住年轻人也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现在的就业环境跟老一辈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在一家企业干到退休,企业在选择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也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跳板,如果只招年轻人最后留不住,这其实也是企业的损失。”

大厂中,35+员工的生存空间受限是事实。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大型互联网企业可称得上是“年轻”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从27岁到33岁不等,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的公司占大多数,如京东、美团、小米等。

为什么是35岁?客观上来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各年龄段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16岁至19岁到达顶峰,35岁以后开始减少。主观上来说,已经成家立业的35+职场人是家里的主心骨,上孝父母,下养子女,对职场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小。

同时也说明,“35岁危机”象征不是个人能力开始下滑的年龄危机,而是个人对职场投入的天花板危机。

 休息为了更好的出发

说不定转角遇offer

吕墨瀚今年36岁,他没有严重的年龄焦虑。在大厂的3年,别的企业向他递出过“橄榄枝”,他没有离开原公司。36岁离职,在这个节点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对待工作,他一直觉得学习比赚钱更重要,技多不压身。之前在报社当记者,除了看报纸,他还会看杂志,研究两者的不同,各项都深入学习。

在吕墨瀚看来,与其考虑35岁危机,不如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平台给自己进行增值。做记者的时候,对于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品牌他并不了解,但是进入了大厂之后,经过两年多的磨炼,他对企业的品牌打造有了更深的认知,这也对他在接下来找工作提供了“资本”。

刚离职那会儿,他心态平和,打球、陪父母,抽空投投简历,每天睡到自然醒,突然赚回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写了这么多年稿子,有段时间我看到键盘都想吐。”一颗螺丝钉突然变为具体的人。

500吕墨瀚养的花图源受访者

对于寻找下一份工作,他目标很清晰:第一,要跟他的特长相匹配,发挥优势,第二,公司要有一定的潜力,陪同公司成长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找工作跟找对象是一样的。主要还是看缘分,双方的匹配度得高。”36岁的他没有成家,但他不着急找对象。

功不唐捐,人在日常中积累的养分,会在日后不经意得结出果实来。以往工作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他面试的时候呈现正反馈,上一段工作经验潜移默化融入他的体系,和HR沟通时,他的表达输出行云流水。

4月底,他去一家刚成立不久的互联网公司面试,对方在看过他过往的简历之后表示出了兴趣,当天下午跟老板聊完之后基本就谈妥了,第二天人事给他发了offer,“老板很大气,给的薪资比之前高近30%。”而在过去3年,他只涨过一次工资,参与过一次职级晋升答辩,可惜没成功。

在新单位,吕墨瀚初来乍到,还有些不适应。五点半准时下班,有一次打算加会班,一看隔壁部门人全走了,同事和他开玩笑说,“可别把你以前的工作习惯带过来。”新单位虽然年轻,组织架构还需要完善,但是同事氛围融洽,工作目标一致。

“薪水多了,工作也没这么累了,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吧。”在吕墨瀚眼里,年龄不是界限,是节点,也是拐点。在大厂升职加薪,赚够养老金再出走是一条路,在小厂安于自我,看公司逐渐成熟是另一条路。选择不分好坏,换一条路走走,未尝不会有另一方天地。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