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基本面不变
今天(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下滑而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的原因。
付凌晖首先做了个类比,今年以来,由于季节变化,北京整体气温升高,但前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来临,北京降温,天气有新变化。这一周,北京天气在升温,气温的变化是有一定趋势性,短期的气温变化是异常波动,但改变不了天气总体逐步回暖的态势。同样的道理,受到疫情冲击,对4月份经济运行也有一些不利影响。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
付凌晖指出,总的看,这些都是由于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都是阶段性和外在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中国经济能够克服疫情的影响,逐步企稳回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付凌晖介绍了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的具体原因:一是我国经济体量可观,抗风险冲击韧性强。二是基础产业支撑有力,供给保障能力强大。三是市场保供稳价有效,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四是转型升级态势未变,新动能继续成长壮大。五是宏观政策调节加大,经济运行有望加快改善。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近期党中央对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举措,效果不断显现。
现在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供稳价、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显效,5月份经济运行有望得到改善。下阶段,推动经济稳定恢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紧谋划、适时实施增量政策,控住疫情,稳住经济,保证发展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