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和印度合作发展

回顾中国工业化之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156个工业项目,但其实苏联对印度援助就包括140个项目,同时美国也援助了印度不少项目,印度从欧美引进技术之路也比我们畅通。后来中苏闹掰,从1953年苏联援助项目大规模落实算起,苏联的技术援助只持续了10年左右,反过来印度的项目一直在持续中。

所以中印工业化对比只能说我们更聪明学的更快,当然我并不是再说人种智商这类东西,现在印度在美国的那些人就非常聪明优秀。

我想表达的是因为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大量印度聪明人受不到足够的教育,即使受到了足够教育又很聪明的也坐不到那个位置,然后坐到那个位置的又格外的容易贪婪腐败,这种形成的集体可以被看做智慧低下,这是印度工业化之路缓慢的根源之一,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但我不认为印度就不能完成工业化,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顶多印度学的更慢花的时间更久(工业化之路并不只有中国这一条,欧美日通过抢劫殖民完成原始积累)。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过程经常被形容成车轮滚滚,改革开放中我们也曾经遇到的无数困难,只是它们最终都被这巨大车轮轻易碾碎。

印度由于其巨大的体量,也可以被看做车轮,只是这车轮破旧不堪,并且还没有彻底转动起来,没有形成巨大的冲势。

是的重要的是印度这个巨轮还没有彻底转起来。

但让我们尴尬的是如果对比中国与欧美、日韩对印度的投资:

欧美日韩对印度的投资多是工厂,而我们零几年为了推动多极化帮助印度完成了铁路电气化改造,还帮它培养了铁路运行人才,现在在印度让我们看的很有趣的车顶一窝子人已经不多见了。

一几年我们又大肆在帮印度建发电厂,而且项目主要资金由中国银行贷款提供。

如果欧美日韩是对印度车轮加了把力气,那么我们就是给这车轮除锈、上润滑油、打气,可以说中国对印度的发展推动作用最大。

现在美国摆明要扶植印度对抗中国,印度也有着强大的对抗我们的意愿。(当然前不久印度与我们对抗吃亏后暂时偃旗息鼓)

实际上印度不需要发展到我们这种程度,就能带个我们很大困扰。

前几年,我们国内因为产能过剩,彼此在国外疯狂内斗压价,导致我们每天12小时两班倒辛苦工作,疯狂内卷,结果却没获得多少利润。

印度要迅速发展,必然也走出口贸易这条路,你想想要是印度也加入进来,那产能过剩到什么程度,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和产能过剩息息相关啊!

还有印度快速发展之后,贫富差距是不是更大,为了缓解压力,会不会在边境闹出更多幺蛾子,它有钱之后,拥有更多先进武器对我们危害是不是增大,如果印度拥有彻底阻断我们海上贸易路线的能力……

中美之争很可能持续二三十年,这个时候如何敢帮助印度发展,尽管它潜力巨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