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什么会被误读?

冠姐在谈到门当户对时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其实是误读。

一个高学历女教师到一个教育机构去应聘。招聘者给她提了两个问题,对其专业水平进行测试。其中一个就是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读。

这位女教师说:夫妻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社会地位低贱,生活资料匮乏,会导致夫妻之间出现很多矛盾,出现很多不愉快,甚至是令人伤心悲哀的事。

招聘者马上指出,她解答的不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应该是曾经贫贱的夫妻,现在荣华富贵了,却不能享受,令人不管看到什么事,都感到悲哀。

应该说,招聘者给的答案才是正确的,那位女教师的理解,只能是望文生义而已。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出身豪门贵族,在元稹尚未发达的时候,嫁给元稹,夫妻一起度过了几年生活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光。后来,元稹发达了,韦丛却因病去世了。元稹写诗悼亡,寄托哀思。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自己哀思的几件事。斯人已逝,遗物尚在。为了避免睹物思人,诗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不仅如此,诗人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会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给妻子送钱,看似荒唐,却显示一片感人的痴情。

跟着自己吃了几年苦的妻子去世了,即使如今有了荣华富贵,妻子也不能享受了,这是非常令人伤感的事。

诗人明白,任何一个人失去爱妻的人,内心都会是感伤的,痛苦的,因此说,“诚知此恨人人有”。但是,具体到诗人自己,一同经历过贫贱的妻子,不能与自己同享富贵了,这就更加令人悲伤了,导致自己无论看到什么事,都会想起和妻子一起同甘共苦的经历,内心更加哀伤。

那么,“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什么会被被误读呢?

就是因为这句诗的知名度太高了,好多人都仅仅是知道这句诗,而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它的语言环境,把它独立起来,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了。

这也是见怪不怪的事。好多古代的名句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脱离它原来的语言环境,单独流传,其含义也会与原来的意思有所变化。

譬如俗语:敬神如神在,不敬妨何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敬神那就好像有神存在,你不敬神也不会有什么妨碍。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  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是:祭祀祖宗,就像祖宗在自己面前;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自己面前。如果一个人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不祭祀一样。

这句话明明是强调要重视祭祀的,强调态度要虔诚,要亲自参加,不能敷衍。可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却变味了,变成了敬神和不敬神都无所谓了。

可见,语言文字在流传的过程中是会走样的。因此,脱离开原来的语言环境,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成,夫妻贫贱了,经济困难了,生活资料匮乏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悲伤的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