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流行”不等于“经典”!
“流行”不等于“经典”!
金 新
2022年5月4日《财经天下》周刊消息,中云:“十年了,《甄嬛传》还在赚钱!‘五一’假期,你又重看《甄嬛传》了吗?”
记得2019年1月25日《北京日报》专文批评《甄嬛传》《步步惊心》《芈月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宫斗剧。文章经人民网转载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不少热衷于宫斗文化的小年轻眼里,这篇文章竟然被贴上“开历史倒车”的标签,认为是在“抹杀人民精神需求”,是在“扼杀经典”!
其实,这种有关宫斗剧的荒唐想法,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阅读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正在侵蚀我们民族的思维“肌体”。
记得多年前随民主党派教工委外出支教,有一个好读书的年轻乡镇干部得知我身份后问:“对眼下因‘热门’而‘流行’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喜不喜欢?”
答曰:“不知道有这本书!”
不料这小“公务员”竟小视起我来,大有迅翁笔下之“圆规”之不屑:“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大惊失色之余找来一翻,原来是部架空历史小说,属类型文学范畴。就是此书,火爆之余居然还改编成了电视剧在“热播”。
所谓“类型文学”,是指:“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诸如:科幻小说、奇幻小说、侦探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武侠小说、财经小说、校园文学……”
不幸的是,流潋紫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还属类型文学中的“下品”!
盖因其既有当前类型文学的“通病”——“缺乏独创性”,作为架空历史小说,只是在一个“架空”的历史场景中,完成对后宫那块被历史所忽视的生存空间的虚构,对社会除了提供层次不高的娱乐性外,似无他用;又有作者自己的“硬伤”——“过分沉迷于情节上的回环纠葛和人物间没完没了的钩心斗角,结果导致了小说不必要的拖沓、冗长,主题也因不断掺水而变得愈发单调。”郑翔《在现实和历史之间穿梭——2011年浙江长篇小说述评》中的评价应该是深中肯綮的!
当然,流潋紫是位年轻作家,处女作如是这般,可谓小有成就。我们不应当苛求,想来阿瑟·柯南·道尔在成为侦探小说鼻祖之前的道路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问题是,《后宫•甄嬛传》“深受商业和市场操纵”,不予“苛求”,无异于误导读者诸君,让他们在“热门”之云山雾海里,将“流行”当“经典”。
《左传·僖公十三年》有语:“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可见“流行”的并不一定是好东西,非典不是也曾“流行”过吗?尽管“经典”也需“流行”,但那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洗礼”后。更何况,即便一度成为“经典”,有一天遭人质疑而渐行渐远于典范性、权威性也绝不是“天方夜谭”。
秋风的《四大名著当重新定位》有语:“在明清两代,乃至于二十世纪,贩夫走卒确实热衷于《水浒》《三国》。以白话文写作的四大名著确有其文学史的价值,四大名著所表现的价值也确实是传统的。但是,从文学、文化两个角度看,四大名著都不能算传统之‘正经’。引用人类学的概念,四大名著只能属于‘小传统’,而不在大传统的范围内。在古代社会,这一点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他们的作者或者使用假名,或者是不入流的文人。这一点就决定了,从中国文学的大传统看,四大名著的文学形态是粗糙的。更不要说它所反映的价值也是比较庸俗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人从四大名著中发掘人生、职场智慧,包括百家讲坛大讲三国,都不免厚黑学倾向。”
“燕园四老”之一的金克木,生前把所读之书分成若干不同境界抑或层次。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受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书。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同,只有坐冷板凳是一样。”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这是以读者为主,可拿起,可放下,可一字一句读,也可翻着跳着读。通常认为这不算读书,只是看书。有人认为有害,主张排除。有人认为可以保留。”
“还有可以走着读的书,可以一边走一边和书谈话。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
金教授对文艺类书有偏见?非也,非也,他剑指者仅是此类别中的下下者!
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隶属哪一类呢?明眼人一看便知,实在不必赘言!
阅读浅了俗了;长此以往,视野定然短了,胸襟必然狭了。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周国平的《在维纳斯脚下哭泣》有言:“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窃以为,比“巨大损失”更悲剧性的是将不是“经典”的“流行”者误当“经典”且自以为是。
由《后宫·甄嬛传》改编的电视剧在受热捧的宫斗剧之列,委实是国人的悲哀,而那篇批评文章从五个方面历数那些宫斗剧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亦绝非危言耸听:“1、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并使之成为流行时尚。2、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3、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楷模。4、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5、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
与矫枉过正相较,听之任之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