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官屯血战:僧格林沁一战成名,太平天国北伐终败北!

500

作者:霄羽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作为一个高度汉化的蒙古人,僧格林沁即便没读过《三国演义》,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故事也必定耳熟能详。

从连镇一直打到高唐,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马队算是真正领教了太平军的凶悍与狡猾。眼前这支「长毛」孤军一个月前刚从高唐撤到一个叫冯官屯的镇子,他们熟练地修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加上火器上优势,让骑射功夫天下无双的蒙古骑兵一筹莫展。

500

满蒙骑兵

僧格林沁决心效仿古人来个以水代兵。尽管皇上并不赞成这种劳师费力、破坏严重的野蛮战法,可蒙古王爷铁了心,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士兵白白死在枪林箭雨之中。

经过大批民工一个月大干苦干,一条全长一百二十余里的水渠修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水被引了过来。冯官屯里不足千人的太平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一天,正是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四月二十日。

500

影视剧中的僧格林沁

李开芳是个守城的天才

掘水灌城是中国兵家的传统必杀技,像什么韩赵魏水淹晋阳城、王贲引黄灌大梁、韩信潍水破龙且、曹操下邳擒吕布、李自成三打开封城……但凡遇到难以攻克的坚城,其终极手段都是简单粗暴的这一招。

水攻的破坏性实在太大,实施者往往要背着留下千古骂名的巨大压力,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轻易放大招。僧格林沁之所以要这么干,完全在于对面的敌军实在过于强悍。

参加北伐的两万太平军将士都是身经百战的「广西老弟兄」,对天国的信仰坚定到了狂热的地步,不仅贴身肉搏不畏生死,而且拥有大量的火器,战斗力十分悍勇。这支能攻善守、机动灵活的武装,自南京起兵后,一路所向披靡,前锋一直杀到天津杨柳青,京师为之震动。

500

《投名状》中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场面

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在兵临京畿的时候已然是强弩之末,在清军源源不断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即便只剩下几千人,他们依然有着令人畏惧的战斗力。

自连镇分兵之后,太平天国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健卒六百余人突围南下,于五月二十九日袭占高唐。钦差大臣胜保立即率马队跟踪追击并包围了高唐。

李开芳是个守城的天才,他组织人在城外立栅筑垒,开掘壕沟,并在城内挖掘多处地道,在最短的时间里构筑了完备的防御体系。胜保依仗兵力优势,使出云梯攻城这种古老而低效的战法,其结果是死伤惨重而一无所获。

500

影视剧中的李开芳

胜保又改用挖地道的办法,试图用地雷炸开城墙。问题是太平军队伍里有着大量的两广旷工,挖洞埋炸药本来就是他们的拿手戏,胜保此举无异于以短击长、班门弄斧,结果白白耗费了几万斤火药而一无所获。

曾被陈玉成讥讽为「败保」的胜保实在无能,屡战屡败之后被解往京城查办。危急之下,咸丰帝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僧格林沁的身上,在皇上看来,他是当下满蒙贵族中唯一靠得住的王爷。

科尔沁亲王遇上了强敌

僧格林沁出生于漠南蒙古科尔沁部一个没落的蒙古贵族家庭,他体魄强健、性格坚毅,具备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嘉庆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娶了嘉庆皇帝三女儿和硕庄敬公主,成为额驸。索王膝下无子,道光帝见僧格林沁仪表非凡,命他过继给索王。从此僧格林沁成了皇亲国戚。

道光十四年正月,僧格林沁被授为御前大臣、署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凭借着科尔沁蒙古贵族同满洲贵族世代久远的姻亲关系以及清廷借助蒙古骑兵维护统治的需要,年仅二十三岁的僧格林沁已经是正一品大员,挤身于清廷高层统治集团。

外藩蒙古骑兵曾以其剽悍武力为满清打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面对太平军袭扰京师的危险局面,清廷征调了内属蒙古察哈尔、土默特部,以及外藩蒙古中东三盟蒙古官兵,全是号称弓马骑射天下无敌的精锐部队。加上京营八旗,统归僧格林沁指挥。

500

咸丰帝

皇上把压箱底的老本都给了他,要再不能剿灭长毛,那可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李开芳得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所部已经覆没的消息后,于三月十七日夜晚率部突围。僧格林沁以五百骑兵紧追不舍。李开芳部无法摆脱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追赶,只好在离高唐约五十里的冯官屯固守待援。

乘太平军的防御工事还未完善,僧格林沁督促清军鼓起勇气作战。太平军的抵抗十分强硬,清军一上阵就蒙受重大损失。副都统克兴阿、乌兰都受了伤,有着「巴图鲁」称号的头等侍卫崇阿阵亡。崇阿是僧格林沁身边的得力干将,他的死让王爷痛彻心扉。

500

外国人笔下的清军与太平军交战

初战失利让僧格林沁不得不放弃一鼓荡平的打算,开始布置濠垒,打算围困冯官屯,慢慢想办法。

地攻之法断不可为

冯官屯是一个民众集中居住的集镇,有500多户人家,分前后寨,有残存的旧寨墙,墙外还有濠沟,这给太平军布防提供了方便条件。太平军大多出身穷苦人家,靠卖力气为生,修筑工事得心应手。

李开芳的防守才干在冯官屯全面释放出来。他命人到处设置栅栏、挖掘陷坑,把枪炮设置在视野最佳的地方,特别是利用屯内一些豪富人家坚固的砖墙设置火力点,用冷枪冷炮居高临下杀伤清军,造成清军天天都有伤亡。太平军人数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老兵,极富作战经验,周密的防御使清军处处碰壁

500

僧格林沁

为了打破僵局,僧格林沁决心效法胜保,也来一次「地攻之法」。和无知无畏的胜保不同,王爷手里有专业的爆破人才,他自信可以成功。

僧格林沁手中的这张王牌名叫刘自明,原本是太平军中的一名将领,不久前在连镇投降了朝廷。刘自明自称是太平军中的爆破专家,据他自己说,当初攻打武昌和南京时,都是由他「掘挖地道、轰陷城垣」的。僧格林沁信以为真,把他带到冯官屯,令他带人开挖地道。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刘自明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居然带着和他一起挖地道的六个人连夜逃到了太平军那里,随后领着人反而向清军方向「迎头挖来」,让清军上下惊慌失措。

大丢脸面的僧格林沁不得不承认「地攻之法断不可为」,彻底死了这条心。

清军来不了地攻之法,太平军可是得心应手。二十九日,太平军以极高的效率向清军西南方向的炮台开挖地道,于当天夜里用炸药将炮台前的壕墙轰塌。李开芳率部从突破口蜂拥而出,以鱼死网破的架势全力突围。

混战之中,清军两名军官身受重伤,兵勇阵亡三十余名,受伤二百余名。僧格林沁闻讯亲自带队增援。激战之中,王爷的坐骑被太平军的抬枪一枪穿透,他的贴身随从戈什哈死于乱枪之下。

500

清末广泛使用的抬枪

在僧格林沁的亲自督战下,清军拼死抵抗,仗着人多势众,才把太平军堵了回去。

连日苦战却毫无进展,面对皇上愈加严厉的问责,僧格林沁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王爷决心动用终极手段——发动水攻。

洪水滔天,枭雄末路

实际上僧格林沁的幕僚早就给他提出过水攻的建议,不过他自己明确表示「此是无用人拙主意」,原因是「伤亡太多,无益于事」。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眼下的局面容不得王爷再去装慈眉善目的面孔。

500

清军

冯官屯西北有一条干枯的河道,雨季用以排涝。僧格林沁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认为能把运河引过来。鉴于挑土筑坝的工程量委实不小,僧格林沁命令地方官员分段督工,靠实责任。事关个人前程,各级官员加紧督办,争相表现,广东籍革职官员张祥晋由于主动捐资五千两白银而官复原职。

三月初四,从东昌府三孔桥引的运河水来到了冯官屯,河道宽一丈八尺,深六尺。僧格林沁征集民夫二三千人,用水车昼夜不息地向围墙内倒灌,一直将壕沟灌满并溢漫全村。十几天后,小小的冯官屯在大自然的洪荒之力下成了汪洋泽国,除了仅剩的两丈干地供李开芳支床用,其他人全都泡在水中。

最严重的是,太平军挖掘的地道有二十余处塌陷,存放的火药大量受潮失效。这对于极为擅长并高度依赖火药的太平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500

太平军

据相关记载,太平军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两」(二十五人)装备抬枪两杆、鸟枪5杆,火器比例很高,相对于几乎纯冷兵器的蒙古马队来说,火力优势很明显,这也是太平军能死守孤城这么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弹尽粮绝的李开芳陷入绝境,于五月三十一日率众投降(一说突围被俘,一说诈降)。这位被排进太平天国「五虎上将」(其他四位是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的天国名将,被僧格林沁解往京师。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凌迟大刑。

剩余的太平军将士无论是否投降,都无法避免被杀戮的命运。至此,太平天国的基础骨干「广西老弟兄」凋零殆尽。僧格林沁因生擒李开芳而威震海内,被赞为「国之柱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