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制造业成本过分高企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殷鉴前事

【本文来自《高德胜:世界可以去美元化,但一天也离不开中国制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竹林青青~
  • 支持你的观点。
    中国制造只是中低端,具有数量优势。总能有替代和途径。不要被量迷惑。
    离开中国制造远比离开俄罗斯能源更容易。
    还是要趋利避害,抓住任何机会,脚踏实地发展自己才是明智和正道。

不可替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时,“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制造业产值几乎占到全球一半,并拥有全球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后来,产业向日本、西德等转移,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更便宜,生产成本更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也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更便宜,生产成本更低。从而形成以美国为龙头,产业分工遍及欧日和四小龙的全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有分工的一部分,都不占有全部产业链。

同期,五十年代在苏联支持和美欧日封锁下,六七十年代在美苏欧日的联合封锁下,中国发展出了最低级最差水平的全工业体系。

八十年代改开,日德和四小龙发现了中国大陆“那里的劳动力更便宜,生产成本更低。”,于是各自的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大陆。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是世界工业体系的一部分——最低部分。但是汇集到中国大陆的各个国家的产业链构成了全工业体系,在中国原有的全工业体系基础上迅速发展,从而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全工业体系。全工业体系导致的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交织,进一步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和生产成本。要大幅度替代中国制造,需要比中国制造更低的生产成本,进而需要更有效的“ 全工业体系导致的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交织”,这一点尚无任何潜在的集中经济体有可能。

部分产业链向越南印度转移,是中国全工业体系的延伸,如同八九十年代中国工业中国制造只是日美欧等工业体系的延伸一样。没有“ 全工业体系导致的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交织”,就只能是中国全工业体系的延伸。

美欧制造业成本过分高企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殷鉴前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