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柴米油盐之上》做对了什么?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柴米油盐之上》,是由英国导演、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得主柯文思执导的,讲述中国普通人努力奋斗奔小康的生活故事,看完之后备受感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四集的《柴米油盐之上》或许给出了答案。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海报
首先,如何挑选好故事?寻找有代表性的主角。好故事不一定是非常独特的,英雄式的,或者有超于常人的成绩和经历,而是要有代表性,“他”的故事能代表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唯有代表性,每个观众才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或者说故事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小干溪村村支书开勇的故事就是我国千千万万乡村干部的缩影,卡车司机琳宝则是疾驰在477万公里长的公路网上的3000万卡车司机中的一个,而杂技演员王怀甫也是从农村青年努力奋斗涌入城市的千万分之一。他们都是普通人,是我们身边平凡的奋斗者,但他们都在追逐梦想。最特殊的是最后一集《子胥》,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村的故事,当把整个儿村子作为主角的时候,这个位于杭州桐庐县的“子胥村”,就是千万个脱贫致富的村子中的一个。贫困的子胥村如何脱贫,孕育出整个快递产业,代表了中国千万个村子的小康梦。讲好子胥村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的奔小康故事。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分集海报
其次,如何让故事真实可信?捕捉丰富的细节去展现。纪录片中,每个人的故事是那么平淡,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能够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导演只是冷静客观地展现细节,看似琐碎,但生活气息却扑面而来,可亲可感可信。比如卡车司机琳宝去学校看自己与前夫生的儿子,把儿子紧紧拥抱在怀里泣不成声,并给他买了辆200块钱的自行车。因现任丈夫反对,她坚决地离婚了,“没能陪伴他的童年我很遗憾,我以后一定要给他最好的。”再比如第三集《怀甫》中,杂技演员王怀甫9岁就开始练杂技,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翻跟头,在长凳子上练倒立,因为训练太苦,营养跟不上,有段时间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个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孩子,在王怀甫的成长里,想到了自己曾经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已经在上海安家的王怀甫,最难忘的是每次回农村老家,要出发的时候,“我的这个心啊,全是绞在一起的。”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第三,如何表现主角的思想境界?真诚展示矛盾与冲突。好故事首先让我们对故事本身欲罢不能,主题和价值观则蕴含在故事之中。我们会被故事吸引进而接受其背后的价值观。所以,好的故事要善于选择和展现冲突,在矛盾和冲突中,主角的选择和追求,就是故事的内核和价值观。比如在《开勇》中,村支书每天驾车翻山越岭去敲开贫困户的家门沟通搬迁的事儿,经常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每月两千的工资,光油钱要花掉一半。而且所有生活重担落在妻子身上,妻子那句“如果我是他的贫困户就好了”令人动容。挣不了钱,也帮衬不了家的常开勇愧对妻子,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他小时候吃了太多的苦,不想再看到村里人那么苦那么累。朴实的语言中,村支书的责任和奉献精神已经有力地表达了出来。再比如卡车司机琳宝,童年悲惨,从前夫家暴中逃离,可惜第二段婚姻也没能走远,不管命运多么坎坷,她选择乐观,选择开一辆9.6米长的大卡车去改变命运,为什么?“我想通过我自己,让我喜欢的人,过上很开心的生活……女性必须要经济独立,我要靠我自己买车、买房,我不会靠任何人。”很多女性被琳宝的故事和精神所感染,并接受了这个故事的价值观:女性必须要独立,乐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罗伯特•麦基也指出,要避免故事讲述的“说教倾向”,实在是真知灼见。
△《开勇》剧照
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但在柴米油盐之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让生活越来越好的梦想。在四集的纪录片里,有基层干部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有普通职业者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有普通演员哪怕浑身伤痕也坚持演出好节目的梦想,也有穷得揭不开锅的村子整体致富的梦想。梦想虽有不同,但都很好地展现了中国普通劳动者的自信、可爱和可敬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先导片
本文作者: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本文原载于“红网”,点击链接查看 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23/1080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