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政华被捕,“徇私枉法”这样翻译吗?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4月21日,一条反腐新闻备受国内司法界关注,同时也受到外媒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徇私枉法罪对傅政华作出逮捕决定。(参见新华社)
“徇私枉法罪”是《刑法》第399条规定的罪名: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北京青年报》指出,这是十九大后,首个涉嫌徇私枉法罪的“老虎”(参见)。
路透社在报道中这样翻译“徇私枉法”一词:
文刀君注意到,在国内(主要是内地)一些法律文本英译本中,拿“bend the law”对应中文“徇私枉法”的错译并不少见。但诸位要清楚,内地的法律文本英译版并无法律效力,并无权威性可言,仅供有关方面作必要的信息参考。
“bend the law” 是一句英文习语,但与“break the law”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词组的英文释义:
bend the law/rules:to change the rules in a way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not important or not harmful(Cambridge Dictionary)
bend a rule: to not be strict or exact about following a rule (Merriam-Webster)
有的俚语词典给出的释义则更直接:to bend the law means to cheat a little bit without breaking the law.
以“bend”替换“break”,本身就是英文中对“break the law”的一种折中与通融。换言之,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情,若严格按法律条款来看,并不算违法,但却与法律精神或者立法意图相悖。
然而,刑法语境下的“徇私枉法”显然并非“在法律框架下的通融”那么单纯,而是实实在在的违法犯罪。比如,接受他人请托,包庇犯罪嫌疑人,使之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以“bend the law for personal gains”来翻译刑法语境下的“徇私枉法”,显然是犯了“重罪轻译”的错误。
在刑法语境下,“徇私枉法”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flout the law】 or 【pervert justice】 for private ends”。总之,在词语的选择上,不宜吝啬“重词”。
相比外媒译法,新华社对外报道时则把握住了“徇私枉法”的本质:
China's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SPP) has ordered the arrest of former senior official Fu Zhenghua for suspected bribe-taking and law violations for personal gains.
以上仅供参考。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英译中国概念时,直接拿英文习语对应常常是有风险的。有时候会犯下“貌合神离”的错误。不可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