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专家告诉你,本轮疫情该从1988年甲肝疫情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人类面对未知会有恐惧,科学如同火把能照亮前路。我们需要相信科学、尊重常识

文 |  史贤明、崔妍、朱瑾瑜、詹泽强、张钰岩、刘佳慧、周倬安 

编辑 | 李皙寅 

编前按:

近日,我们收到了一封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与微生物团队的来信,作者回顾了34年前上海市民与甲肝疫情抗争的历程;并对病毒的宿主、类型、进化等特征进行了介绍;新冠病毒“毒力”如何?通过历史回顾和常识介绍,希望让社会各界凝聚共识,携手抗疫。

作者之一是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史贤明教授,,史教授曾于2020年6月,接受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采访时,提出了“低温有助新冠病毒长期存活和长途传播”预判,提醒大众防止冷藏冷冻环节传播病毒。在北京新发地爆发疫情的时刻,成为最早向大众预警的学者之一。

史贤明教授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人类面对未知路途会有恐慌,科学如同火把能照亮前程。我们需要相信科学、尊重常识,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齐心抗疫,疫情终将消散。

500

▲ 图源网络

近日,上海市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新增病例每天以万计,疫情防控形势极其严峻。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承载着国家乃至全球的重要功能。面对此次疫情,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遏制疫情蔓延、让经济和生活恢复正常,这是上海正在面临的严峻考验,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上海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如此大规模的疫情,早在34年前,上海就曾经历了另一段刻骨铭心的甲肝疫情。1988年,上海居民由于食用生鲜或未彻底烹饪的毛蚶而导致甲型肝炎大流行,患者数量达31万余人,死亡31人。这两场严重的疫情在时隔34年发生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回顾上海经历的甲肝疫情防疫大战,或许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帮助我们战胜目前的新冠疫情。

(1)及时制定防控策略

在那个需要粮票、油票等购买生活物资的年代,毛蚶的售卖却不受限制。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毛蚶是引发甲肝流行的原因时,市政府毅然下发“全市禁止运输、销售毛蚶”的通知,并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今年新冠疫情中,上海一贯有效的“精准防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快速传播的特征后,及时改变防控策略,落实足不出户、应检尽检,彻底排查感染源,全力争取尽快切断传播链。

(2)积极开展信息收集与公开

及时收集信息,为抗击甲肝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坚持做到信息公开,使民众了解疫情真相。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已形成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信息发布模式。在官方平台及时公布病例数据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生活物资购买渠道、紧急求助热线等信息的公开,尽力实现各类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快速共享,努力保障居民的“医”食住行,进一步发布透明权威的信息来回应社会关切显得尤为重要。

(3)扩容医疗资源

与任何一次重大疫情一样,甲肝疫情时期的医疗资源受到挤兑。当时,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医院增加床位;二是增设隔离点,将工厂、企业、仓库、招待所等改造成临时隔离病房,短短2个多月内妥善安排31万多名甲肝患者。今年的新冠疫情由于前期的认识不足,医疗资源准备不够充分,也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的状况。因此,上海目前正在加快集中隔离点建设进度,已启用一批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另有多个大型场馆在改建中,做到应收尽收,不落一人,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举措。

(4)构建群防群控防线

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广泛动员群众、凝聚群众,将抗击疫情的责任落实到人,构建强有力的群防群控严密阵线。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继续充分利用我国良好的群众基础,运用好居委会、街道办等基层组织力量,动员基层党员勇于承担责任,发动群众遵守相关防控规定,同时进一步加强上下级沟通协调,构筑起群防群控的钢铁长城。

(5)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甲肝疫情期间,报纸、电视台等各类宣传媒体在宣传防疫知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卫生防疫部门还印发400万份文字宣传材料,并深入病人家中宣传。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更应持续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结合当下民众遇到的问题,通过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病毒防范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相关热点问题解答,用科学的声音在第一时间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避免公众恐慌。

引起甲肝疫情的罪魁祸首——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消化道引发感染。在那场甲肝疫情大流行后,国家和地方都高度重视甲肝的防治,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和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随着甲肝疫苗的普及,我国的甲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甲型肝炎发病率已降至为1.06/10万人,基本根除甲肝病毒再次引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

那么,新冠病毒终将何去何从?

病毒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命的进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推算,自然界中大约存在1亿种病毒,其中,有32万种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但并不一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例如,侵袭细菌的病毒——噬菌体已被证明在人体肠道中广泛存在,但其并不致病;牛痘病毒用作人体免疫接种,可以刺激人体免疫力以抵抗天花病毒,反而起到有益作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人体自动清除,不引发疾病。据生物学家估计,人体表面和体内约有380万亿个病毒粒子存在,是细菌细胞数量的10倍。其中,14万种病毒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且大多数能与人类和平共处是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病毒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方式:一是寄生人体但无害,二是具有危害人类的风险但只寄生于自然界非人类的其他宿主。

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冠状病毒的一种。迄今为止,已报道有7种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表1),它们分别是SARS-CoV、MERS-CoV、HCoV-229E、HCoVOC43、HCoV-HKU1、HCoV-NL63和SARS-CoV-2。据统计, SARS-CoV病毒感染人群的病死率为9.6%,MERS-CoV病毒导致的病死率高达34.4%。目前,SARS-CoV病毒及MERS-CoV病毒感染病例鲜有耳闻;而其他4种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HKU1、HCoV-NL63)则在人群和社区中常年存在,只是偶尔引发普通感冒或者常见的轻症肺炎,并且这些疾病可以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来恢复健康。目前我们正在面对的是第七种冠状病毒,即新型冠状病毒。

500

▲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综合前述6种冠状病毒的流行规律,新冠病毒能否会在人类社会里消失?

这将主要取决于它今后能否适应环境。随着人类对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疫苗的普及,新冠病毒或是销声匿迹,或是变异为毒力温和的毒株长期伴随人类,或是长期寄生于自然界非人类的其他宿主。

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发现以来,已变异出多种毒株。上海本轮疫情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引起,其感染力是野生型新冠病毒的近十倍。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的毒力更加“温和”,感染人群的住院率更低,同时,感染者的症状减轻、恢复时间变短,尤其在接种三针疫苗的患者群体中这些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奥密克戎毒株如此“温和”,那它就是“大号流感”了吗?

奥密克戎的隐匿性和传染性比流感要强,因此,更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虽然奥密克戎毒力有所下降,但其危害性仍然远高于普通流感。

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传播速度最强的新冠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本传播指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高达9~10,即1名感染者能将病毒传染给9~10人,而季节性流感的R0值仅为0.9~2.1。如此看来,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是流感的10倍左右。

500

▲ 奥密克戎R0值

奥密克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较于流感而言都是偏高的。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2020年全年流感人数为三千五百万人,今年1至3月期间,美国新冠肺炎患病人数(主要由奥密克戎导致)已超过两千五百万例。在病死率数据的统计中,我国2005-2019年期间的流感病死率为0.014%。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对外国公开数据的再分析结果,英国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为0.022%;美国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是0.042%,这些欧美国家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均高于我国流感的病死率。此外,日本卫生部门研究表明,日本奥密克戎病死率约为0.13%,韩国境内奥密克戎病死率为0.16%,日韩两个亚洲邻国的奥密克戎病死率也远高于我国流感的病死率。

截止今年4月11日,香港第五轮疫情累计8557名死亡病例,病死率为0.727%,更是远高于流感的病死率。由此看来,奥密克戎的毒力远强于普通流感。从香港和吉林的疫情数据来看,疫苗接种与否和患者的病死率关系密切,未接种疫苗、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最危险的群体。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与少儿人口均超过2.5亿,“一老一小”群体规模很大,而该群体的疫苗接种率较低、抵抗力较差,这些群体一旦大规模被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如此,大规模传播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造成较大威胁,我国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每十万人医院数为2.37个,每千人医生数为2.59个,每千人床位数为4.67个,这些指标低于发达国家,一旦大规模爆发新冠疫情,极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风险。因此,奥密克戎绝不是“大号流感”。

目前,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冠病毒疫情发展的动态监测和适时调整对策。一方面,监测病毒新变异的速度和规律;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在未来的防疫道路上,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强医疗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动老年人群新冠疫苗的接种,提高疫苗的保护率,为病毒发展到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那一天的开放做好充分准备。

结语

相比34年前,今日的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的人口已经翻倍,承载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我们必须有更大责任和担当去努力战胜疫情;另一方面,此次新冠疫情的罪魁祸首——奥密克戎毒株更加狡猾,隐蔽性和传染性更强,这也意味着我们面临任务更艰巨。

当然,现在上海的医疗条件、经济实力、全国的支援力度远强于过去,我们有底气更加充满信心,同时防控措施也要与时俱进。在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和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和防疫措施至关重要;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进行信息收集和公开;目前迫切需要抓住科学知识普及不足的痛点加以补短板,精准打击谣言满天飞这一“流行病”;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发掘内部潜力,增设医疗点和隔离点;积极发动群众,形成战疫合力,一同构筑防范疫情反弹和外溢的最牢固的护城河。34年前的上海,上海市民万众一心,经过两个多月的决战,战胜了甲肝疫情,34年后的上海,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相信也一定会众志成城,尽快取得战胜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

本文作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与微生物团队

-E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