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万人冲进考研大军,上岸就能改变命运了?

2009年1月,由宁浩执导黄渤主演的《疯狂的赛车》上映,电影中有一句后来被制成表情包并广为流传的台词: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啊?

500

编剧借演员之口,揶揄了当时研究生遍地走的现状。有人说,在这部电影之前,考研还是个褒义词。

《疯狂的赛车》上映那年,中国报考研究生总数为124.6万人,最终录取了44.9万人。

最近,新东方发布了《23考研年度报告》,对当下的考研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报告指出,即使保守估计,2023年中国考研报名总数也将达到520万人,录取人数120万人左右。

不到15年时间,考研大军翻了4倍不止,录取人数也涨了近3倍。

随之而来的是,高学历人才疯狂内卷。

“跟上一年比,各学科门类国家线单科普涨3分左右,总分线普涨10分以上,考入名校难度再次加大。”

新东方这篇报告登上微博热搜后,当天下午“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号召应遏制考研“高考化”,严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

500

然而,评论区网友的观点却是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认为确实没必要都去内卷学历,本科毕业及早就业也挺好。

另一部分人,可能本身也是正准备考研的学生们,多数则认为考研是被各种岗位的“高门槛”给逼的。

500

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考研?

考研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以及,那些拼命内卷顺利“上岸”的年轻人,后来命运真的被改变了吗?

01

如果你到百度“考研吧”里,搜索“上岸”两个字,会发现这里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气氛。

有人说,“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500

有人说,“兄弟们加油,我先上岸了”。

500

还有刚上岸的好兄弟,眼泪都没来得及擦干净,就跑来给大伙分享经验。

500

处处散发着考上研究生后的喜悦。

而与之相对的是,打开百度“研究生吧”,这里随处可见的关键词是“破防了”。

有人秋招刚拿了字节跳动的offer,本来挺开心。结果一进群,发现跟自己拿同等级offer的,一大堆都是本科生。

“真不知道该怎么说,年龄没优势,起点还低,唉。”

500

有人211硕士毕业后,去面试中建某局,结果发现面试自己的,竟然是两年前找自己买过考研资料的学妹。

“我还给过她很多备考建议,后来她没考上就没怎么联系了。我真的尼玛尴尬。

500

最惨的是某些专业的硕士生,已经在纠结毕业会不会失业了。想去参加本科学校的招聘会,“后悔当初没有早工作”。

500

一位吧友把这种鲜明的对比概括总结为:“考研吧欣欣向荣,研究生吧一片哀嚎”。

下面有人评论:这就是围城。

500

根据Risfond《2021全国毕业生起薪点薪酬报告》显示,硕士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起薪普遍会高2000元左右。

500

但为了高2000多元起薪而考研,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有2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薪资水平普遍碾压刚毕业的硕士。

很明显,真正能体现研究生优势的,是那些“非研究生学历不可”的工作。

知乎上对是否该考研的主流看法是:

如果你的目标是当公务员、医生、大学老师或者进国有大型企业,那考个研究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想应聘华为、腾讯、阿里、网易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高级技术岗、高级管理岗或者是世界五百强工作,那考个研究生也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除非痴迷学术、家里有矿,否则不建议考。

可疑问又来了:上面有些岗位确实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但有的岗位也实在看不出为啥必须是硕士。

比如,大型国有企业烟草公司很多岗位要求硕士毕业,但真进去后会发现其实中专生也能干。

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曾公开表示,自2017年至目前,至少有102名清北硕博来余杭区工作。

以前流传一句话,“清北高材生跑部委”,可现在连街道办的工作,都难到需要这种学历来做了吗?

我深表怀疑。

新闻要结合到一起来看。4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1076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局》的文章。

文中指出,今年国内将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北京某土木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海投出50几份简历,至今都没找到工作。

“毕业的大学生太多,工作都不够用了。”

可毕业了就要有工作,没几个人家里真的有矿,这可怎么办呢?

02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在刚过去没多久的两会上,某制造业公司老板提了这样一条建议:

“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在具体建议中,这位企业家认为:政府、社会、企业等应该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500

其实,也不仅是工厂,现在连饭店招个洗碗工,物流公司招个装卸工,工地上也都缺人。基础劳动岗位普遍缺人手。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是“文盲”变少了。现在正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大多是60后“婴儿潮”一代。

那一代人里受过大学教育的不多,巅峰期一年新生3000万人口,大约只有30~40万人读上了包括大专在内的广义大学。

而现在每年年满18周岁的约有1500万人,其中800多万都读了大学。

相关数据显示:

十三五期间,因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6%。而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60%。

高校扩招,是我们主动发起的,培养出如此多的大学生,也并不是在无规划地盲目扩招。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两百年工业化的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果,成为了和美国同一量级的经济大国。

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吃的苦也足够多了。

500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代工”,附加值高的品牌和研发大多数被发达国家垄断。

稍微年长一点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当初富士康的“13连跳”。

日夜颠倒,高强度、高时长的流水线工作,把人当作了机器,他们不堪重负。

这些人的底薪只有900元,即便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领到的薪水也不过2000元。

他们扛不住了,走了极端,最年轻的仅18岁,年长的也不过20出头。

“我们不能总为发达国家打工,我们流水线上的工人就该007,就该日夜颠倒么?”

500

要想整个民族活得更有尊严一些,有且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向上冲刺!

让低端产业升级成中端,中端升级成高端,高端冲刺研发和品牌,制定行业标准……

让产业和人才进入良性循环。

而根据最初的设想,之所以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也是希望未来能让更多年轻人离开流水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找到一份更体面的工作。

实际上,在特朗普悍然向中国发起贸易战之前,我们很多企业也已经做到了。

比如华为,在受到美国初步打压的2019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招了276人,在上海交大招了336人。

除此之外,对于2019届毕业生,华为还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聘了648名毕业生;在浙江大学招募了550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聘了472人,平均每年招聘的应届生数量高达一万人。

但受到美国打压后,每年有很多应届生就暂时失去这个工作机会了,只能退而选择去考研、考公、考编。

也不只是华为,我国的航天产业、军事工业,生物技术,材料工业等等,都遭到了美国的压制。

怎么办?

是选择被打一拳就此躺平,还是争一口气,把属于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岗位抢回来?

答案必须是后者。

只要我们产业升级成功,顺利吃到全球产业分工中更大的那块蛋糕,释放出更多高端岗位,就不会这么“卷”了。

到时候,一年四季穿着大裤衩在菲律宾晒太阳,就不再只是白种人的特权了。

黄种人也可以这种享受生活。

03

2021年3月,新华社《半月谈》发表了一篇文章,直指在大城市中得过且过、失去奋斗意志的高学历年轻人。并把他们称之为城市“蹲族”。

500

文中所定义的城市“蹲族”,可以视为“三和大神”的写字楼版本。只不过“三和大神”是在网吧和临时工地之间反复跳跃,城市“蹲族”则是在出租屋和写字楼之间来回穿梭。

他们的共同点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凑合着过,并保持着极低的消费习惯。

“只要不花钱,就没人能强迫我上班”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参考日本“躺平一代”,认为中国年轻人选择这样的生活也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日本社会是在“昭和男儿”一代打拼下,成为了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变富裕后,才有了“平成废宅”一代躺平啃老的条件。

而中国现在依然还是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日本平成一代躺平啃老饿不死,但我们还真不行。

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会发现只要愿意吃苦,当下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比如,那些正发力“一带一路”,积极出海把蛋糕做大的科技公司。

500

以三一集团为例,目前该公司70%至80%的海外市场,都放在“一带一路”上。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三一重工国际销售收入达124.44亿元,同比增长了94.69%,几乎是翻了一倍。

我也在网上简单查了下三一重工的招聘。

刚毕业的一点经验没有的本科学生,经培训上岗去一带一路国家做服务工程师,三一重工给出的年收入参考标准为:

18~30万元。

研究生学历还要更高一些。虽然去一带一路国家开疆拓土,这个活不轻松,也可能很辛苦,但积累了管理经验,有了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脉等社会资源后,未来肯定会很抢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也许与上一代某些人乘着改革开放东风,靠着买房或者拆迁就富起来的机遇比,我们是更难了。

但与革命先烈一代相比,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只是为了这个国家的独立和平,我们又是相对容易的一代。

尾声

这几年,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在就业后,会产生挫败感。

他们把自己艰难的处境,归咎于考研是错误的,甚至是上大学是错误的,社会上又流行起了读书无用论。

但一个人努力学更多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何错之有呢?

只不过,我们现在正处在产业升级的“阵痛期”,好工作没有那么好找而已。

但越是这样,就越该憋着一口气,把这些工作机会抢回来。

不要自我怀疑。

你们这些从成千上万人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未来一定配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