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所谓严肃文学作品,如果你觉得很难看,你会发现你感觉没错就是很难看

【本文来自《推荐用简单易懂直观的故事来说理的网文,比如《1855美国大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而且,对于学生读名著,我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或者,准确地说,建议家长在推荐孩子读任何名著前,先自己看一遍,不要做名著爱好者。如果自己不愿读,那就让孩子多看几遍课本和读本,再去延伸阅读,那已经是精华的东西了,教材编撰者的品味总体上是很不错的,读多少遍都不会亏。而课外的拓展,这是有坑的,容易陷入有名的就是好的的误区里,建议自己先读过。

什么叫名著爱好者,是指对名著无差别的认可,认为所有名著都是平等的,不分三六九等。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都是优秀的名著,那显然你这是白读了,因为这两就是根本性互斥的两极,你要是能喜欢两本,说明你至少有一本没看懂。

之前码的对某些名著的评价言辞比较激烈,被退回了,我这里尽量温和地说一下。名著可以分为优秀的名著和【——】的名著,对于有深度、有情感、有内涵、含蓄的名著,可以推荐读,但不要指望它能将学生从网文的手里夺走,也不要奇怪学生怎么不喜欢、没感觉。推荐只不过是为了等以后学生长大后,有了这个引子可以去回顾。正是因为有深度、内涵,所以它是需要阅历才能完全看懂的东西,是朝花夕拾,初次阅读必然是会错过、漏掉很多东西的,是必然会不解其意的。

比如项脊轩志,初学的时候学了就是学了,长大后再看才能体会那种深切浓厚的悲痛感情,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第一次看的时候鲁迅的朝花夕拾,在朝花时读了真的就只是读了,非要夕拾才能有更深的感受,比如我当年学社戏时,就很疑惑为什么说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这还只是感情,更复杂的东西在初读的时候是肯定会遗漏的,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其实我认为汤姆的第二任主人和北方来的废奴主义者的争论这段是相当精彩的,但如果让学生看,八成就直接略过这段了。

优秀的名著是贴合现实的土壤,是有真挚的人文关怀的,是有作者自己的理念的,所以,需要先去对它所产生的环境建立起概念,去对现实的复杂性、残酷性、斗争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完全理解名著里的内容。

再举个例子,爱丽丝梦游仙境,小孩子都可以看,但是长大后再看才会发现里面有贴脸明示的政治讽刺的,而小孩子只会完全忽视掉这些。再比如西游记,相信不少家长都让自己孩子看了,但长大后再看一遍,就会发现,为什么能从西游记读出职场,因为他确实就写得很职场,作者自己就是职场中人。给学生推名著,只是种下一颗种子罢了,发芽还是要靠知识和阅历奠基的。

所以为什么要家长看过,是因为看过你才能体会,这些东西,学生到底能吸收多少,他到底能看到哪一层,要让他完全理解名著的内容他还需要补哪方面的知识,所以为什么推荐用网文奠基就是这样了,利用网文这种易于接受形式,先给他建立概念,而不是指望名著当学生的救世主。名著不是提升阅历和见识的东西,相反,提升了阅历和见识才能完全接收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

至于【——】的名著,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危险的。看名著的时候有两种可能状态,一种是看不懂,不感兴趣,因为需要点的前置知识点太多了;一种是奉为圭臬,深以为然,天天摘抄好词好句,动不动就挂嘴上。

如果以学生的阅历就能看懂感触或者觉得很厉害、很牛逼、爱不释手的,那么离现实恐怕就有点远了。而且,名著是有着某方面的优点的,因为它优点的突出,对于初次就接触的人,要摆脱它、看穿它就更困难,典型如人称国师三部曲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太宰治,越是这样的作品越容易被欢迎,因为他们不需要什么前置知识点,一本就足以

还有一些属于强蹭名著名头的所谓严肃文学作品,什么莫言余华贾平凹阎连科,挨个试毒完,我直接刻板印象这一类作家大部分写的是垃圾。比如贾平凹《秦腔》,相对于其他的作家我对他的作品印象相对好点,因为他的作品里的乡村通电了,字里行间没有阴阳怪气,但我不知道他这个作品是写给谁看的,所谓文学技巧终究是为了把作者想要表达、塑造的东西传递给读者用的,他这个作品不像是写给读者看的,可能是写给评委看的。如果你觉得他们的作品很难看,看点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名家名作,你会发现你感觉没错,他们的作品就是很难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