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收尾,为何总逃不过强行大团圆?

500

500

  前几天收官的韩剧《二十五,二十一》因为be结局引起了众怒。

  仔细想想,在中国,电视剧要有大团圆结局好像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不管情节多么曲折,人物之间有多大的仇恨,在最后一集都能来个180度大转弯,化干戈为玉帛。

  为什么国产剧如此执着于大团圆?小印今天就带大家去找找原因。

500

  国产剧总爱强行大团圆?

  在现代国产剧里,大团圆的结尾是最常见的。

  在大结局时,犯了再大的错的人也可以被原谅,再大的仇恨也能烟消云散。

  前段时间播出的《人世间》收获一致好评,但导演没有按照专著里的结局来拍摄,而是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

500

  原著中周家没落,周秉义患癌去世,妻子冬梅改嫁出国,几乎每个人的结局都很坎坷。

  但在电视剧里,每个人都最大程度地收获了圆满:

  周家成为了北方地区的名门,周秉义改造“光字片”成功后功成身退,胃癌被改成早期,冬梅陪伴在丈夫身边等他康复。

500

500

  《人世间》剧照

  不止《人世间》,还有很多电视剧都会将悲剧结尾强行扭转。

  比如现代都市剧《小舍得》。

500

  原著的结局黑暗又现实,电视剧的结局却又是一派美满和谐的景象:

  原本撕的热火朝天的一大家子,结尾画风突变,大家握手言和、像是从来没发生过矛盾一样。

500

  《小舍得》剧照

  这还不算过分,更有一些导演是硬凹美好,强制洗白,自私自利了几十集的角色,也能在最后一集突然变身圣母玛利亚。

  像《夏家三千金》里的夏友善,她坏事做尽,无视法律,知三当三,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500

500

  《夏家三千金》夏友善

  没想到在结尾,所有人竟然还是选择了不计前嫌、大度原谅。

  这格局确实是让小印大受震撼。


  包括前段时间爆火的《开端》,大团圆的结局也让很多人觉得不能接受。

500

  《开端》

  这样的大团圆套路并不只出现在都市情感剧中,甚至一些著名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团圆。

  中国的悲剧,严格意义上说,都是悲剧过程+喜剧收尾。

500

  《窦娥冤》就是个典型例子。

  六月的飞雪、冤屈的窦娥、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它讲尽了世间一切苦难,可结局仍是大团圆式的。

  窦娥父亲中举后做了廉访使,窦娥托梦诉冤,老天爷也帮她洗净冤屈,伸张正义。

500

500

  《窦娥冤》

  还有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之间有真挚的感情却被活活拆散,梁山伯报恨死去,祝英台跳进坟墓,甚至在坟上长出的两棵连枝树也被马家砍去。

  看似一悲到底的爱情故事,却在最后坟墓中飞出一双彩蝶,梁祝二人化为蝴蝶,自由飞舞。仍然是个大团圆的结局。

500

500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还有《倩女幽魂》。

  倩女与王文举兜了一个大圈子,经历了合分合,最终仍是团圆的结局。


500

  越剧《倩女幽魂》

500

  为何偏爱大团圆?

  为什么中国剧这么喜欢大团圆结局?

  首先是因为这类结局符合读者看喜不看悲的审美心理,且能起到心理补偿的作用。

  悲剧结局可能会导致观众长时间难以脱离悲伤的体验。

  现实本身已经够苦了,再在舞台上看到悲情的故事,无疑会加重负面情绪。

500

  而圆满的结局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观众看到舞台上的一切都按照理想的方式发展,会受到慰藉,暂时忘记现实的丑陋。

  因此在戏剧当中,无论人物形象多么贫困弱小,事件多么曲折艰难,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美满的结局。

500

  《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版

  此外,戏剧的大团圆结局的发展也符合官方的要求。

  作为民间文化,戏剧能对民众产生教育意义,是免费的德育工具。

  因此,它必然会受到官方的监督和制约

  比如在明代,统治者会公布严酷的刑罚以警告剧作家,不要在剧本中传播关于统治阶级的负面言论。

500

  所以即使作者在故事中间部分有曲折的表述和不满的情绪,也只能在结尾弥补过来。

  因此皆大欢喜、和乐融融的结局成了剧作家磨合矛盾冲突的首选。

500

  儒家思想也是影响戏剧结尾大团圆的重要原因。

  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古代文学和艺术。

500

  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文人们可能会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教条的不合理,但绝不可能否定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  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必然会秉持儒家思想中和谐适中的原则,形成了悲中有喜、矛盾调和的大团圆结局。

  比如《琵琶记》里,男主人公不弃旧妻,将“父母在、不远游”刻在心里,高扬儒家人伦美德,这样大团圆结局正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完美体现。

500

500

  越剧版《琵琶记》

  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也成为了古代戏剧作家安排先悲后喜结构的哲理依据之一。

  就像《精忠旗》中的秦桧被惊吓而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叫他万界不得逃离苦趣”;而岳飞一家则俱得封荫,善恶有报体现的淋漓尽致。

500

  但奇怪的是,西方却非常推崇悲剧美,尤其喜欢一悲到底。

  这是为何?

  在西方看来,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敢于与命运抗争,而悲剧的发生则是因为宿命的必然性。

500

  电影《俄狄浦斯王》

  虽然命运无法逆转,但在抗争的过程中,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高贵却显露无疑。

  雅斯贝尔斯就认为,悲剧暗示的是“人类的最高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悲剧总是表现为一种英雄主义。

500

  《哈姆雷特》

  而由于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上层人物组成,而喜剧则由普通人组成”,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因此我们会发现西方总是喜欢描写高贵人物的悲惨命运

  《阿加门农》是国王,《美狄亚》是公主,《俄狄浦斯王》是国王,《哈姆雷特》是王子。

  通过表现高贵人物悲惨遭遇,就能使观众产生崇敬、恐惧和怜悯的情感。

500

  俄狄浦斯戳瞎自己的双眼

  而中国戏剧追求的是现实缺憾的弥补与化解,是善与正义的最终实现。

  因此,我们更希望通过悲剧来传递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所以即便是悲剧,角色也总会拥有一个相对团圆的结局,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500

  各位inker们,你觉得这种大团圆结局是败笔还是升华呢?

  快来评论区告诉小印吧!

站务

全部专栏